2024届高三第三次校际联考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题共6页,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白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之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答题卡按顺序收回,装袋整理;试题不回收。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表中的史料可用以考证A.军功是分封的主要依据B.西周家国一体的政治特色C.西周取代商朝的合理性D.西周初期以分封同姓为主2.西汉分置铁官于四十郡,遍布全国。根据考古资料显示,华北、内蒙古、华东、中南以至新疆等地,已发现汉代冶铁遗址三十多处。汉代的矿场,大者一家千余人,小者亦数百人。这反映出汉代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B.民营经济发展规模较大C.官营手工业的发达D.铁犁牛耕技术普及全国3.先秦两汉时期,诗所言之志天然具有社会政治性,而魏晋诗歌以“情”为“志”,正是要剥离“志”的社会属性,以个体性取代社会性,以“情“取代“志”。魏晋时期诗歌的这一变化A.体现了文人对社会强烈不满B.根源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繁荣C.强调了个性抒发和情感表达D.反映了人文主义文学的兴起4.唐代诗人笔下的江南无一不是一派良田千顷、稻花飘香的景象,如苏州殷尧藩《喜雨》诗云,“千里稻花应秀色,酒樽风月醉亭台”。苏州、杭州、湖州、常州、润州等都是当时重要的中心城市。这反映出唐代A.江南开发程度提高B.北民大量迁往江南C.城乡经济联系密切D.文化中心开始南移5.宋初的统治者以路作为高层行政区,按照交通路线为主划分。每路设转运司、刑狱司、常平司和安抚司四个机构,隶属中央各部,分别负责地方财赋、监察司法、粮食储备和平抑物价、治安边防的职能。据此可知,路的设立A.体现崇文抑武的理念B.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C.对后世体制影响深远D.削弱地方割据的基础6.宋代官民服饰有着严格的等级区别,庶民百姓只许穿白色衣服。后来,允许流外官、举人、庶人穿黑色衣服。在实际生活中,民问服色五彩斑斓,甚至“巧制新妆,竞夸华丽”。上述材料可佐证宋代A.社会控制相对松弛B.理学思想渗透基层社会C.社会成员身份平等D.经济发展瓦解封建等级7.明清时期,四川潼川、顺庆等府“墙下种桑,宅内养蚕以为常业”。成都平原的新津“邑人业烟草者甚多,良田熟地种之殆遍”。隆昌,荣昌一带“比户皆绩”,所产夏布“富商大贾购贩京华,远逮各省”。这些现象反映出当时A.东西部生产力水平日趋均衡B.商品生产区域化发展趋势C.长途贩运贸易成为商业主流D.市镇经济制约了农业发展8.清朝前期,政府多次将官方修纂《明史》这一时政内容作为科举考试的策问试题,一批士子在策答中较为充分地阐发其史学见解,最终为官方《明史》的修纂所采纳。这从本质上反映了清朝统治者A.注重舆论宣传B.摒弃文化专制C.提倡儒学治国D.强化政治认同9.1845—1854年间,英国领事阿礼国追踪福州出口土货的来源地和运销路线,发现了福州与苏州、杭州、汉口等地的贸易网络;梳理上海运销茶叶的路线,发现了以鄱阳湖为中心的贸易网络。这些新发现A.促使晚清政府加大开放力度B.便利了西方入侵中国的内陆市场C.表明英国开始窃取商业情报D.揭开了列强划分势力范围的序幕10.1898年,梁启超等百余人联合上书,请废除八股取士。当时会试举人闻之此举,如不共戴天之仇,拟殴打上书人。《辛丑条约》规定停止科举考试5年,没有遭到任何反抗。京师几个省都会,通洋文能翻译的人身价倍增,“昔之想望科举者,今皆改而从事此途”。这一变化体现了A.民族抵抗意识彻底丧失B.科举制度受到严重挑战C.政府统治基础严重动摇D.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11.1920年元旦,《星期评论》发表新年词《红色的新年》中说:从北极下来的新潮“拥着无数的锤儿锄儿,直要锤匀了锄光了世间的不平不公”,文中还期望“——霎时遍地都红”。这反映了当时A.民主科学成为思想主流B.工人运动已成为潮流C.俄国经验受到国人关注D.民主革命进入新阶段12.1922年9月,蔡和森发表《统一,借债,与国民党》,文章指出,国际帝国主义时刻以其本身利益为标准,使中国的经济生活永久隶属于资本主义利益之下,在民主革命未完全成功,军阀未完全消灭以前,中国既无统一之可能,更无借款之必要。由此可知,蔡和森强调当时应A.明确革命日标B.坚持对外开放C.推动国共合作D.加强国际合作13.1937年4月,广州市财政局颁布了广告管理及征捐章程,其中规定,“发布国货广告免纳广告捐,惟须缴验官厅国货证明书登记证,或褒奖状照并摄具影片,呈经财政局核准,领取免征国货广告捐证,方准免纳”。广州市政府的做法A.使商品经济取代了自然经济B.推动广州成为国货广告业的中心C.抵制了列强对华的商品输出D.为民族资木主义发展拓展了空间14.在(华北抗日根据地)村政权选举开始前,妇救会深入农村宣传,举办训练班,对妇女进行选举培训。1940年的晋察冀边区村政权改选中,产生了女正、副村长139名,女村委员1425名,女村代表5052名。这表明A.敌后抗日根据地实现男女平等B.中共全面抗战路线得以贯彻C.中国共产党革命重心发生转移D.妇女主导抗日民主政权建设15.1922年发行的《新法地理教科书》这样描述中国版图,“全部地形好像横铺着的一个大桑叶,再巧不过,中国本是蚕丝发源的地方”;1952年,《人民日报》把中国版图比喻为“雄鸡”,将台湾视为雄鸡迈出去的一只脚。对中国版图的想象A.利于增强国家认同观念B.缘于新中国国力的提升C.服务于新生政权的巩固D.反映了民族意识的觉醒16.1978年5-9月间,《人民日报》先后报道了开滦煤矿按劳分配和黄埔港工人实行计件工资事迹,并陆续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贯彻执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马克思主义者怎样看待物质利益》。这些报道、文章有利于A.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B.推动经济体制改革C.树立对外开放的新形象D.促进民众思想解放17.罗马共和国中晚期,罗马城盛行“权力支持下的表演”。将军们纷纷用战利品建造公共神庙,又当众向士兵分发战利品;贵族们竞相进行公共演说,还在艺术等领域展示自己和家族的功绩与德性。对此解释合理的是A.自然法精神影响贵族的行为B.平民在政治上具有重要作用C.重视品德成为社会主流价值D.参与公众活动属于贵族职责18.在十四、十五世纪的意大利相继发现了罗马市民作家塞内加、普劳图斯、泰伦斯的剧本。这些古罗马戏剧被译成意大利语并搬上舞台,使新时代的人们大开眼界,于是仿作四起,使得意大利戏剧繁荣起来。这反映出当时A.资本主义迅猛发展B.意大利人喜爱戏剧C.人文主义得到传播D.百姓追求娱乐休闲19.1600年,伦敦商人组建东印度公司,并获得在印度贸易的垄断权。公司最初不雇佣政客,用和平方式谋求商业利益。到17世纪下半叶,大批政客和军事人员进入公司,“手持刀剑做生意”成为信条。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A.主流经济思想的改变B.国家意志与商业利益的结合C.资本原始积累的完成D.政治体制与统治集团的变更20.18世纪,法国学者认为“历史学不应当仅仅记录琐碎的事件,而应当能够类似于牛顿的科学,能把事实还原为定律”。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历史学的基点就应当扎根于“人的科学”所揭示出的人性,揭示“人类精神的毁灭、复兴与进步”。这一主张A.促进了近代科学的产生B.开启了史学的科学化趋势C.深受理性主义思想影响D.助推了欧洲宗教改革兴起21.1830年7月,法国发生不流血政变,“公民国王”路易·菲利普被推上王位。两年后,英国议会通过《1832年改革法案》,旨在按人口重新分配议会席位,赋予中产阶级纳税人投票权。上述现象反映出英法A.民主政治的发展B.议会改革成效显著C.公民选举权扩大D.君主制度走向衰亡22.恩格斯回忆说:“在1847年,所谓社会主义者是指两种人……这两种人都是站在工人运动以外的,宁愿向‘有教养的’阶级寻求支持……我们当时已经十分坚决地认定‘工人阶级的解放只能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事情’。”恩格斯此话表明当时A.社会主义者内部矛盾不可调和B.欧洲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C.工人阶级亟须科学的指导思想D.马克思主义在群众中广泛传播23.1933年,世界经济会议在伦敦举行,旨在解决经济危机问题。在会议中,英国强调稳定国际金融,力图以此重新主导世界经济秩序;美国则认为政府的首要责任是恢复国内的繁荣,主张降低关税。会议未能取得实质性成果,由此可推知A.国家干预尚未成为主流的经济政策B.与会各国均没有达成合作的意愿C.各国发生危机的根本原因不尽相同D.存在建立合理经济体系的必要性24.1977年,纽约市长爱德华·科赫在就职演说中表明:“长期以来,纽约是无家可归者的救生艇、饥饿者的粮仓、求学者的图书馆。那些针对确有其需者的项目最终都以满足贪婪者而告终,公民做不到的事情不能都交给政府做。”这旨在A.激发劳动者积极性B.宣扬西方民主原则C.推动美国经济复苏D.树立纽约公共形象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共52分。第25、26题为必考题,每道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7、28、29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一)必考题(共37分)25.(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26年,晏阳初领导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在河北定县以程城村为试点,计划开展以村为单位的乡村建设实验,沿着村——镇——县逐层推开。通过对定县农村为期一年的调查研究,认识到教育是“乡村建设”和救国救民的基础,实现“民族再造”最有效的方法是发挥农村劳动力(优势)。据此,晏阳初拟定了从1930年开始的“十年计划”;第一阶段,以文字教育和以县为单位的整体教育试验为主;第二阶段,以农业的改进和经济建设为主;第三阶段,以民众教育和地方自治为主,试验推进至政治和思想领城。最终把“愚、穷、弱、私”的农民改造成为具有现代科学知识与民主精神的“新民”,使他们能够具备四力(知识力、生产力、团结力、强健力),在乡间实现“民治”的基础之上的整个民族的再造。——摘编自郝宏桂《要阳初“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的历史启示》材料二: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展开了一次完整的社会改革和社会建设试验:建立抗日民主政权,乡村议行合一(由国家权力机关统一行使立法权和行政权)的行政体系,使民众开始有效参与乡村社会管理;根据地实行“双减双交”(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政策,通过发展生产、变革生产关系、调整利益分配、推行基本社会保障,形成新的乡村利益整合机制,减轻了农民负担,改善了农民生活,提高了民众参加革命的积极性,对巩固和发展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发挥了重要作用。——摘编白张宏华《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乡村社会建设研究》材料三:乡村社会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科学论断,进一步指明了党和国家事业前进的方向。其中,在乡村建设方面,开启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征程,提出由“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构成的“五位一体”的指导思想。——摘编自范淑洁《新时代乡村治理的伦理建设研究》(1)根据材料一、二,归纳晏阳初领导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和中国共产党在华北乡村社会建设方案上的异同。(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全民族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乡村社会建设试验的意义。(8分)(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近代乡村社会治理对当前形势下乡村振兴战略的启示。(7分)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传统的工厂组织结构中,一个车间由一位工长或班组长单独负责管理所有的工人(图1所示)。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人泰罗提出了“职能工长制”。将工长职能一分为八,打破了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图2所示)。——摘编自黄德棱《工业化浪潮中的“标准化”——泰罗管理思想研究》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史相关知识,就材料整体或部分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予
陕西省汉中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校际联考 历史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