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豫名校联考2023年9月高三一轮复习诊断考试(一)历史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河北柏人城遗址是我国保存较好的古代大城池之一,史籍记载:“柏人城,尧所都也。”尧帝在柏人城一带开门纳谏,广揽贤士,在大麓(尧山东麓)接纳了虞舜。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我国A.建立起了最早奴隶制国家 B.宗法血缘关系走向了瓦解C.具有原始的民主政治传统 D.贵族等级分封制逐渐确立2.战国时期,以防旱保墒为目的的“耕一耙赫一锄”耕作体系和熟荒耕作与休耕制等,已成为北方旱地耕作技术体系的重要内容和特色之一。这主要是因为A.铁器牛耕技术的推广 B.社会转型的推动C.各国变法运动的影响 D.文化下移的结果3.属邦是秦针对境内少数民族设置的管理机构,秦统一前,在属邦之下由“臣邦君长统辖“臣邦人”,袭用原有的统治方式。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之后,境内原有属邦基本实现了郡县一元化。材料中少数民族地区管理机构的变化A.使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B.促进了中央机构的完善C.推动西北地区融入版图D.加强了对民族地区管辖4.东汉光武帝下诏将大司徒、大司空之职去“大”,改称司徒、司空,大司马则改称太尉。《后汉书·仲长统传》载:“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光武帝的这一做法A.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B.适应了加强君主集权的需要C.均衡分配了中央各机构的权力D.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5.十六国北朝时期,各政权普遍推行“胡汉分治”政策,即对境内少数民族采用本族制,汉族采用汉制。其具体到职官上,则是中央职官名号大都沿袭汉魏以来的制度,地方上大都采用州郡县三级制。该政策A.使民族隔阂更加严重 B.推动国家走向统一C.有利于少数民族汉化 D.实现了民族大融合6.唐代时,各国使者、教派所带来的文化融入唐朝,同时唐朝的律令制度、汉字文化、儒家文化等波及东亚乃至东南亚,其文化影响甚至远及大食(阿拉伯)、拂林(今东地中海一带)等地。这表明唐朝A.科技成就领先世界 B.深受外来文化影响C.政治制度优越先进 D.包容开放影响世界7.武则天当政时期,科举制成为进入官场的重要方式,通过科举担任宰相的人数,占到宰相队伍人数中的百分之三十五。据此可知,科举制A.使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过渡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打破世家大族垄断相权局面D.推动了酷吏集团发展8.宣和五年(1123年),擅长书画的徐兢作为国信使提辖官,随使高丽,负责记录这次国事活动的各项事宜,写成了《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一书。这部书中记述的史实有A.从严格限定区域的市中置办了物品B.乘坐已使用指南针的海船C.归国时带回来许多精美珐琅彩瓷器D.打开了中朝两国友谊大门9.北宋时,中国人已懂得用烧煤炼钢,大型手工业雇佣数百全职的产业工人,而政府的两处军工业聘用八千工人,华北的钢铁业以1078年为例,年产达125万吨,而英国于1788年即工业革命之始才不过年产76000吨。这反映出当时A.手工业较农业发达 B.冶铁业处领先水平C.炼钢技术取得突破 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10.下面为汉代丝绸之路和元代丝绸之路示意图。与汉代相比,元代丝绸之路的主要不同是A.与蒙古远征密切相关 B.深刻影响欧洲经济格局C.交流的时空大为拓展 D.河西走廊核心地位下降11.明初,人们的生活秉持着简约、质朴的作风,严格遵守国家法律制度。然而到明朝中后期,人们开始追求奢靡的生活方式。许多腰缠万贯的富人过着挥金如土的生活,引起了人们对金钱的追求和渴望。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国家管理失控C.富裕阶层的示范 D.从众心理影响12.顾炎武在《郡县论》中曾指出:“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这表明顾炎武A.坚守个人英雄主义史观B.主张国家治理体系与时俱进C.看到分封制的历史局限D.认识到郡县制度存在着弊端13.19世纪中后期,天朝上国的君臣们再次被西方列强隆隆的炮声惊醒,他们意识到:中国正处三千年未有之变局,面对着亘古未有之强敌,中国再也不能不思改革了。在这种意识影响下,中国A.传统儒学思想受到批判 B.迈出了重工业发展的第一步C.兴起了维新变法的思潮 D.开启了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14.1886年8月,上海平准股票公司应运而生,公司招股10万两,分1000股,该公司称成立平准公司是要维持股市的正常发展,做到对各股份公司、买股票者、藏股票者、卖股票者及平准公司五方面都有利。这表明A.政府鼓励商业信贷业务发展B.遭受到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C.民国成立促进了股市的发展D.出现了专营股票的证券公司15.下列是关于维新派围颐和园、软禁慈禧太后的四则史料,这些史料A.佐证戊戌变法带有浓厚暴力色彩B.反映了维新派变法策略有失严谨C.说明慈禧太后态度关乎变法成败D.证明了军队在变法中的重要作用16.孙中山曾说:“中国今是患贫,不是患不均。在不均的社会,当然可用马克思的办法,提倡阶级战争去打平他,但在中国实业尚未发达的时候,马克思的阶级战争、无产专制便用不着。”这反映出孙中山A.抵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推行 B.深受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C.反对暴力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D.提出民生主义之目的所在17.政党政治是近现代国家建设的基本形态。近代以来,中国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对政党政治模式进行了近半个世纪的艰难探索。在这一探索过程中A.维新派走在了时代前列B.近代君主立宪制度产生C.宋教仁付出了沉痛代价D.袁世凯废除了政党政治18.阅读右面示意图。最适合探究的主题是A.工农红军长征壮举B.八路军不辱使命C.中央红军到达陕北D.毛泽东转战陕北19.抗战初期,重庆仅有5家西餐馆,到1943年,增加到30多家,许多上流人士常到这里会客消闲,吃西餐逐渐成为一种时髦之举。这种变化发生的主要原因是A.政局变动引起人口流动B.西式餐饮美味受到青睐C.国统区经济的恢复发展D.西方列强加紧侵华所致20.1952年,全国共有36所高校设立俄语系。1964年,《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缩小俄语教学规模。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全国有29所高校开设俄语专业。同时,俄语专业硕士点得以建立。这些变化表明A.人民教育体制逐渐建立B.国家关系影响外语教育C.新中国外交正走向成熟D.俄语成为对外语言首选21.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说过,人类古文化中的第一个文明标志应该是接骨技术或者叫接骨意识。接骨,就是大腿骨骨折,能接上,能保持活着,这才是人类的第一个文明。这种观点有助于A.人们树立正确的史观B.开拓医学史研究的新领域C.扩展文明源研究视野D.为考古研究提供新的证据22.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受教育的女子在各方面都产生了影响:在政治上,她们表现了统治的才能;在道德上,她们融会了自由、礼貌与虔敬;在艺术上,她们蕴涵的女性美,表现在许多的圣母像上;在文学上,她们的家居和愉快的生活,成为诗人与学者描写的对象。这反映出,当时的意大利A.人文主义深入人心B.平等观念成为主流C.教育改变社会面貌D.女性社会地位提高23.劳伦斯·斯通在《贵族的危机》一书中指出,英国大贵族于16世纪中期至17世纪中期普遍经历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危机,其主要表现是:通货膨胀致使以固定地租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大贵族收入锐减,他们往往通过借债,甚至卖地才能勉力维持其原有的生活方式。这场危机的产生是因为当时英国A.进行了宗教改革B.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C.出现了价格革命D.广泛开展了工业革命24.1698年,英国国王威廉派贵族泽西担任驻法大使。全权大使委任书须由大法官萨默斯封盖国玺,而封盖国玺须得到国王签发的国玺使用令状,萨默斯遂请威廉颁发。威廉则以时间紧迫为由,命令萨默斯尽快寄给他,萨默斯不得不遵从威廉的意愿,并令国务大臣执行。这反映出,当时英国A.国王仍保留着司法权力B.资产阶级代议制需完善C.议会改革成为时代要求D.封建势力残余依然浓厚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孟子思想对于儒家学说的最大发展在于开始探讨人性问题,并提出了“性善”论的主张。孟子认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在于具有道德意识,他称之为“四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因为这种道德属性是善的,所以人性是善的。因此他肯定:“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他所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观念更是后代志士仁人所遵循的道德标准。——摘编自《中国古代史》(北师大出版社)材料二当时腐败的政治和不存在任何明确的生活准则使苏格拉底深为忧虑。他永无休止地和朋友们谈话,发展起一套辩证科学,即用一问一答的方式考查一切已有见解,直至确立普遍公认的真理。他坚持认为,用这种方法可以发现有关绝对真理、绝对善或绝对美的观念,而这些观念与成为个人放纵不羁、公共道德败坏之借口的智者学派的相对主义大不相同,将为个人行为提供永久性的指导。——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从哪些方面发展了儒家学说,并分析其原因。(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与苏格拉底思想的共同点。(6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1370年,明政府实行海禁,下令“寸板不许出海”,禁止民间商人出海贸易。海禁造成沿海民众贫困,民众铤而走险地从事海盗走私、勾结倭寇,倭寇之患加剧。1513年,葡萄牙人阿尔瓦雷斯抵达广州,进行贸易活动。1518年,葡萄牙国王派遣使团来华,使者皮菜资得到明武宗的接见。1553年,葡萄牙人贿赂广东地方官员,获得在澳门的居住权。材料二戚继光平定倭寇后,1567年明穆宗开放漳州月港,允许民间商人到东南亚和日本等地买卖商品,民间商人的出海贸易获得合法的地位。同年,政府颁布“银钱兼使”法令,规定白银成为法定货币。外国商人来华,在广州、澳门、漳州月港等地用白银购买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物品。1574年,西班牙人开辟阿卡普尔科(西属墨西哥)—马尼拉(西属菲律宾)—广州等地的贸易航线。1655年后清政府数次颁布“禁海令”和“迁界令,禁止民间商人出海贸易。统一台湾后,康熙帝于1684年设立江海关(连云港)、浙海关(宁波)、闽海关(厦门)、粤海关(广州)四个海关,允许民间商人到东南亚和日本等地买卖商品。1717—1727年,清政府禁止民间商人前往东南亚,不久清政府废除禁海令,再次实行开海,允许民间商人到东南亚等地买卖商品。1757年,乾隆帝下令只准英国、荷兰等国的商人在广州“一口通商”,由广州十三行的“行商”实行垄断经营。英美等国为了扭转贸易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明清经济史研究现状及趋势》、宁欣《中国古代史》(下册)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实行海禁的原因,并概括14世纪末到16世纪初中国在海上所受威胁的变化。(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对外政策变化的影响。(6分)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到1951年上半年,村里分地,我帮忙登记。那时,天天都在村部,与农会的干部同吃同住。我们家也分了一点地,大概十来石。有了地的农民,大家很上心,忙着给自家的地增肥。过去到了冬天,农民们基本不干农活。土改过后,冬天大家也下地了,做些平整修补的活计,地里连一块石头都给捡出来,崩掉的缺口更是修得好好的。家家户户都养起了猪。平常就是喂的是菜和猪草,催肥的时候喂粮食。猪吃得多,拉得也多。还有鸡,鸡粪也多了。肥料就有了。这样,农业生产很快就上去了。我们村的情况是,产量翻了番。——摘编自《段应碧口述:我所亲历的农村变革(1949—1978)》材料二1998年10月,有亲历者总结农村改革过程时指出:“农村改革并没有一幅事先描绘好的蓝图。它是在农民、基层干部、地方政府和中夹领导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互动过程中完成的。”农村改革的成功是因为出现了改革力量得以成长的环境,农民的力量得到显示,各种政策主张得以充分释放。——摘编自《农村
湘豫名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一轮复习诊断考试(一)历史试题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