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射洪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2023-11-14 · U1 上传 · 8页 · 40.8 K

射洪中学高2021级高三上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命题人:黄仕刚马瑜蒋林芝常一婵审题人:常一婵何廷通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答主观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的《关于积极开办原创文化节目,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通知》,为原创文化类节目的发展提供了政策引导,文化类节目随之进入发展的繁荣期。但综艺节目在题材上向文化领域拓展,除了政策引导的因素,也跟综艺自身的发展规律有关。在文化类节目兴盛之前,综艺领域流行的是真人秀,其节目逻辑是在各种选秀、游戏过程中制造困难和冲突,以此展现人性。这种逻辑发展到极致,就是通过事先拟定“剧本”来建立“人设”,“剧情”甚至刻意创造夸张的矛盾。当观众对发展进入瓶颈期的真人秀节目感到厌倦之时,以提供文化和知识为目的的文化类节目给人带来耳目一新之感,因此受到观众的普遍欢迎。早期的文化类节目以汉字读写、谜语成语竞猜、诗词歌赋比赛为主,主要提供通识性文化知识,现在则聚焦于具有较强专业性的文化内容,如典籍字画、文物考古、传统曲艺、手工技艺、礼仪冠服等。随着题材向垂直细分领域拓展,文化类节目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内容越来越丰富。如果说真人秀节目的垂直细分,凸显的是大众媒介的娱乐功能,那么文化类节目的垂直细分,彰显的则是大众媒介的教育功能。在各种文化类节目中,最令人意外的是,文博考古类节目尤其是考古遗址类节目的走红,比如《国家宝藏》《中国考古大会》等文博考古类节目收获了大量“粉丝”,大大增强了年轻观众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文化类节目的选题越来越专业,对节目形态提出了更高要求。21世纪初的文化类节目,形态较为单一,以知识竞赛、专家讲座为主,有的干脆在节目中大量播放传统的文化专题片。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现在的文化类节目在形态上堪称百花齐放:访谈、朗诵、情景剧、文艺表演、游戏、竞技、户外旅行等形式被广泛应用到节目中,且新形式还在不断推出。一般而言,一档节目会综合运用多种表现形式。对文化内容的表现,从单纯的专家讲述发展到综合运用情景剧演绎等,让专业性很强的传统文化知识变得通俗易懂,拉近了当代观众与传统文化的距离。除了节目制作理念的改变,文化类节目形态的创新也得益于媒介融合的加速推进。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电视台等传统媒体与互联网平台等新媒体,互相借鉴,优势互补,推出了不少既具有厚实内容又具有时尚网感的文化节目。比如,河南卫视在2021年春节、重阳节等七个重要节日,推出“奇妙游(夜)”系列节目,完全抛开传统的节庆晚会形态,把叙事性的穿越剧和展示性的文艺表演结合在一起,并在其中穿插漫画、游戏、说唱等,整个节目充满“网感”,是网剧、网综、“快闪”的组合形态,受到年轻观众的欢迎,成功实现“破圈”传播。文化类节目的形态创新也离不开科技的助力,尤其是数字媒体技术在节目中的大量运用。《典籍里的中国》《中国考古大会》等文化类节目,大量运用VR(虚拟现实)、XR(扩展现实)、裸眼3D、全息扫描等技术,在演播室里打造出千年前的历史场景和万里之外的考古现场,让典籍、文物变得可视可听甚至可感可触。通过场景化、故事化的演绎,文物背后的人与事被挖掘出来,文物和历史都“活”了起来,增强了观众对中国历史与中国文化的认同感。作为一种文艺形式,文化类节目除了向观众普及文化知识,还要给予观众审美享受。传统文化是个富矿,其中的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曲艺舞蹈、手工技艺,都可以成为文化类节目的选题、来源,但这些文化内容需要经过二次创作,才能影像化、视听化。1.0时代的文化类节目,文化内容尚未经过视听化改造,其美的一面并未充分展现出来。2.0时代的文化类节目,开始将传统文化转化为更加适合电视表现的内容,比如把文学作品转化为朗诵、表演,把静态的文物转化成故事演绎等,并注意挖掘其中的美学内涵。到了3.0时代文化类节目坚持“唯美”理念,综合运用多种科技手段,创造性地对传统文化内容进行视听化甚至是“大片化”呈现。从《唐宫夜宴》到《只此青绿》到《中国好时节》系列节目,均以不亚于电影大片的视听效果,向观众展现了或雍容华贵或冲和典雅或清新自然的传统美学。文化类节目借助电视、短视频等不同媒介的传播,成为彰显中华美学风范的重要文艺载体。传统文化符号与现代艺术设计的结合,造就了一大批国潮品牌,因此有不少论者将2.0时代之后的文化类节目称为国潮节目或新国潮节目。比起国潮节目,新国潮节目使用了更多前沿科技,但二者都着眼于用现代审美趣味去融合传统美学,并因此带动了相关表情包、文创产品、时尚汉服、古风美食的兴起,使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获得新生。总之,文化类节目不断迭代升级,唤醒了人们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记忆,激活了现代人旺盛的文化需求,同时也开辟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新路径。(摘编自《光明日报》《迭代升级,助力优秀传统文化“破圈”传播》)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综艺领域较早流行的是真人秀。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文化类节目进入发展的繁荣期。B.“这种逻辑发展到极致”中的“极致”,原本指最高的程度或造诣,是褒义的,而这里却含有作者的不认同感。C.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文化类节目的形式越来越丰富,内容也越来越庸俗。拉近了观众与文化的距离。D.科技手段助力文化类节目的形态创新,甚至能让许多节目产生不亚于电影大片的视听效果。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运用对比论证,比较了真人秀和文化类节目垂直细分的不同功能,并以文博考古类节目证明后者的教育功能。B.作者说“传统文化是个富矿”,运用比喻形象地说明我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意在呼吁青少年要弘扬传统文化。C.作者以“奇妙游(夜)”系列节目实现“破圈”传播来证明媒介融合推动了文化类节目形态的创新。D.全文采用分总结构,先后从题材拓展、形态创新和美学审美三个角度阐释了文化类节目迭代升级的相关情况。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节目题材拓展往往有外在和自身的原因,而自身原因与其从新颖到被厌倦的规律有关。B.成语竞猜、诗词歌赋比赛等文化节目的教育功能,不如文博考古等具有较强专业性内容的文化类节目强。C.2.0时代的文化类节目把文学作品转化为朗诵、表演,把静态的文物转化成故事演绎等,是典型的国潮节目。D.从文化类节目迭代升级可以发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确能给予我们自信,但如果不懂创新,传统文化就会逐渐消失。(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大多数植物的种子需要借助外力来进行传播,在风、水、动物等几种传播媒介中,动物的传播成功率是最高的。而动物中最主要的“传播员”为鸟类,因为它们能飞,可将种子传播得较远,所以,很多植物都倾向与它们建立合作关系。但鸟类的饭量不小,且进食频率又较高,对于大多数木本植物来说,只能每年“宴请”一次。于是,许多植物将眼光投向了蚂蚁。蚂蚁个体虽然小,但它们的力量从来不是以单个个体来衡量的,它们是社会性生活群体,一个蚂蚁家族凝聚起来的力量,可使比其大数十倍的动物都闻风丧胆。另外,一只蚂蚁可能跑不了多远,但地球上的蚂蚁分布非常广泛,在陆地上几乎随处可见。那么,植物究竟是如何将蚂蚁“发展”为心甘情愿的“种子传播员”呢?许多植物针对蚂蚁专门产生出了极富特色的种子,它们通常数量较多,个体较小,且会在脐部附近形成一至两坨(或片)肉质的油脂体,其富含营养,甚至含有蚁类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多种氨基酸,是蚂蚁喜欢吃的食物,靠它吸引蚂蚁来传播种子。植物常常用鲜艳的色彩,大多为红色的果实或种子,来让鸟类发现它们的存在,但是大部分蚂蚁的视力较差,植物该如何告诉蚂蚁们“上门取货”?蚂蚁的嗅觉非常灵敏,植物就把重点转向了化学信号,且专门针对蚂蚁“投其所好”。大多数蚂蚁有两个喜好,一是糖类,二是蛋白和脂类,前者可用于补充成年工蚁日常活动消耗的能量,后者是蚁后生产和幼虫发育所需的营养,且在自然界中主要来源为昆虫,故蚂蚁对于昆虫血淋巴(体液)的气味异常敏感。基于此,植物让油脂体变成了一个富含小分子蛋白和脂类的营养包,非常适于蚂蚁幼虫吸收和利用,且散发着诱人的昆虫血淋巴气味,让蚂蚁难以抗拒,一闻到就急不可待地蜂拥而来。油脂体为蚁播种子所独有,它的作用不只是蚂蚁的劳动报酬,还可用作蚂蚁搬运种子的重要结构。为了保护种子不受损伤,蚁播种子的种皮通常较为光滑,蚁颚不易咬住,而油脂体则可轻易被蚂蚁咬住,从而顺利实现搬运。蚂蚁啃咬油脂体时会咬伤种子吗?答案是不会,因为油脂体与种子的结合并非牢不可破,只要蚂蚁啃咬到一定位置,油脂体就会从种子上脱落下来,且蚁播种子的种皮通常较厚,目的就是为了防止被蚂蚁咬伤。一只虫子被蚂蚁吃掉体液后,剩下的坚硬外骨骼是没法再利用的,于是就被蚂蚁当作垃圾丢出了蚁巢。由于视力的原因,一粒种子也自始至终被蚂蚁当成了一只“虫子”,油脂体就是它们的“体液”,而种子本身就是那个啃不动的“外骨骼”,于是被啃完油脂体后的种子自然也被蚂蚁当作垃圾丢出了巢穴。幸好如此,不然种子发芽形成的小苗将会破坏蚁巢结构,并耗费其中的氧气,威胁蚁群的生存。既然油脂体已被啃光,那蚂蚁又怎样将种子搬出蚁巢,丢到垃圾堆呢?对此,植物也有考虑,它们在种子上形成了一些精巧的构造。紫堇属的种类非常丰富,它们的种子大小形态各异,小型种子大多比较光滑,如石生黄堇;而稍大的种子,比如紫堇的种子上就有凹点;异果黄堇或阜平黄堇的种子上,有凸起的尖齿或凹点,它们都能增加摩擦,方便搬运。细辛属和马蹄香属的种子腹面中央,则具有一条长而宽的沟槽,油脂体就长在里面,待蚂蚁把油脂体吃掉后,叼着凹槽边缘的裙边就能轻松将其丢出蚁巢了。在蚂蚁的垃圾堆中,除了种子,还有其他的垃圾,如蚂蚁的排泄物、动物尸体,以及建筑废料——挖掘出来的土粒。种子待在这样一个肥力充足的地下安全室内,一旦等到适合萌发的季节到来,便会冲破种皮,顶开土壤,在阳光雨露的滋养下茁壮生长。全世界蚁播植物约有2800多种,大部分为多年生草本,少数为小灌木,多出现于贫瘠的区域,通过与蚂蚁合作,它们就顺利实现了物种的繁衍。(摘编自叶峥嵘《科普时报》蚂蚁竟然是“种子传播员”》)4.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几种传播媒介中,鸟类能将种子传播得较远,传播成功率最高,所以鸟类就成了自然界最主要的“传播员”。B.蚁播种子个体较小,比较光滑,且会在脐部附近形成独有的油脂体,这些都能吸引蚂蚁来传播种子。C.蚂蚁虽然视力较差,但味觉灵敏,这一特点被植物多次利用,吸引它们来搬运种子,又把种子当垃圾扔掉。D.油脂体富含营养,散发气味,是蚂蚁搬运种子的重要结构,其与种子结合的形式还可以防止蚂蚁咬伤种子。5.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从植物的角度来介绍蚂蚁这--特殊的“种子传播员”,有种反客为主的意味,新颖而有趣。B.文章主体部分先后使用多个问句,既能引人思考,又可以引起下文,使文章结构严谨而有逻辑。C.蚂蚁的垃圾堆成了种子的“地下安全室”和一粒种子被蚂蚁当成一只“虫子”,都用到了打比方的手法。D.为了说明种子便于被搬出蚁巢,作者详细介绍了紫堇属等不同种子的精巧构造,举例翔实,研究细致。6.与鸟类“传播员”不同,蚂蚁是如何进行种子传播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落魄汪曾祺到我们认识他时,他开了个小馆子,在我们学校附近。大学生都是消化能力很强的人。初到昆明时,大家的口袋里还带着三个月至半年的用度,有时还能接到一笔汇款,稍有借口,或谁过生日,或失物复得,或接到一封字迹娟秀的信,或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