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江苏省苏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调研生物试题(解析版)

2023-11-14 · U1 上传 · 26页 · 3 M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期中调研试卷生物学2023.11一、单项选择题:共14题,每题2分,共28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1.下列有关核孔叙述错误的是()A.核孔不是一个简单的孔洞,而是由一组叫核孔复合体的蛋白质以特定方式排布形成B.核孔是真核细胞核膜上的孔道,是细胞核与细胞质进行物质交换的唯一通道C.核孔直径可以调节,有利于核糖体亚基出细胞核D.通过核孔转运进出细胞核的物质,有的消耗能量,有的不消耗能量【答案】B【解析】【分析】细胞核的结构:(1)核膜(双层膜),可将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2)核孔:实现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3)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4)染色质(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是遗传物质DNA的主要载体。细胞核的功能:细胞核是遗传物质贮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详解】A、核孔不是一个简单的孔洞,而是由一组叫核孔复合体的蛋白质以特定方式排布形成,A正确;B、大分子物质与核孔复合体上的受体结合而实现主动转运,小分子物质也可以通过核膜完成细胞核与细胞质进行物质交换,B错误;C、核孔复合体在转运时可以改变其大小以适应转运物,C正确;D、通常大分子物质进出核孔需要消耗能量,有的小分子物质进出核孔可以不消耗,D正确。故选B。2.下列有关真核细胞合成蛋白质的叙述正确的是()A.一个mRNA上可结合多个核糖体去合成多种多肽链B.经内质网加工完成、高尔基体分拣后,糖蛋白运输至质膜上C.某些蛋白质在游离的核糖体上开始合成后,由内质网定向信号序列引至内质网上继续合成D.翻译后进入线粒体、叶绿体、过氧化物酶体等细胞器的蛋白质依靠的是同种引导序列【答案】C【解析】【分析】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所需的能量主要由线粒体提供。【详解】A、一个mRNA上可同时连接多个核糖体,去合成同种多肽链,其意义是表现在少量的mRNA就可以迅速合成出大量的蛋白质,进而提高了蛋白质合成的效率,A错误;B、糖蛋白的形成经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共同加工,然后通过高尔基体分拣将糖蛋白运输至质膜上,B错误;C、某些蛋白质(如分泌蛋白)在游离的核糖体上开始合成后,由内质网定向信号序列引至内质网上继续合成,C正确;D、细胞中转运方向不同的蛋白质,其自身信号序列中的引物序列应该不同,D错误。故选C。3.甲状腺滤泡细胞内的I-浓度是血浆中I-浓度的30倍。血浆中I-进入滤泡上皮细胞是由钠碘同向转运体(NIS)介导的,如图所示。已知哇巴因是钠钾泵抑制剂,硝酸根离子(NO3-)可以与I-竞争NIS。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Na+进出甲状腺滤泡细胞的方式相同B.NO3-能够同时影响Na+和I-进入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C.NIS能同时转运Na+和I-,所以不具有特异性D.哇巴因可抑制甲状腺滤泡细胞吸收碘,从而影响甲状腺激素的合成【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题图分析:甲状腺滤泡细胞内的I-浓度是血浆中I-浓度的30倍,钠碘同向转运体运输I-的方式为主动运输。【详解】A、甲状腺滤泡细胞内的I-浓度是血浆中I-浓度的30倍,钠碘同向转运体运输I-的方式为主动运输,运输Na+进细胞的方式为协助扩散,钠钾泵运输Na+出细胞的方式消耗ATP为主动运输,A错误;B、硝酸根离子(NO3-)可以与I-竞争NIS,因此NO3-能够影响I-进入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B错误;C、钠碘同向转运体(NIS)同时转运Na+和I-,不能转运其他离子,所以其具有特异性,C错误;D、哇巴因是钠钾泵抑制剂,会抑制Na+运出甲状腺滤泡细胞,导致细胞内外Na+浓度差变小,钠碘同向转运体运输I-时需要借助Na+的浓度梯度产生的电化学势能,因此哇巴因可抑制甲状腺滤泡细胞吸收碘,从而影响甲状腺激素的合成,D正确。故选D。4.植物细胞中的多酚氧化酶是一种存在于质体(具有双层生物膜的且含有色素的细胞器)中的含有铜离子的蛋白质类酶,它能催化质体外的多酚类物质形成黑色素或其他色素,从而出现褐变,导致农产品品质下降。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质体是植物细胞中特有的结构,常见的如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B.多酚氧化酶能够降低多酚类物质被氧化所需的活化能C.茶叶细胞中多酚氧化酶活性高,多酚类物质含量多,有利于制作绿茶D.生物膜系统结构的完整性和细胞中物质区域化分布可有效阻止褐变【答案】C【解析】【分析】1、酶具有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2、一般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包括:温度、pH等,在高温、过酸、过碱的条件下,酶的空间结构会改变,在低温条件下酶的活性会降低。3、生物膜系统包括细胞膜、核膜和细胞器膜。生物膜系统的功能之一是:将细胞分隔成小区室,使各种化学反应互不干扰,保证了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详解】A、根据题目信息,质体具有双层生物膜且含有色素,说明叶绿体属于质体,A正确;B、多酚氧化酶的本质是蛋白质,多酚氧化酶能够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进而催化化学反应,B正确;C、茶叶细胞中多酚氧化酶活性高,多酚类物质含量多,有利于制作红茶,制作绿茶应该降低多酚氧化酶的活性,防止褐变,C错误;D、生物膜系统的功能之一是:将细胞分隔成小区室,使各种化学反应互不干扰,保证了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所以生物膜系统结构的完整性和细胞中物质区域化分布可有效阻止褐变,D正确。故选C。5.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相关科学探究叙述错误的是()A.摩尔根首次将一个特定基因定位在一条特定染色体上B.艾弗里证实的“转化因子”和孟德尔提出的“遗传因子”化学本质一致C.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与DNA半保留复制方式的验证实验均采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D.沃森和克里克构建的DNA模型中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解释了DNA分子具有稳定的直径【答案】C【解析】【分析】沃森和克里克用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研究DNA的结构,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详解】A、摩尔根的果蝇伴性遗传实验首次将一个特定基因定位在一条特定染色体上,即将白眼基因定位在X染色体上,A正确;B、艾弗里证实的“转化因子”是DNA,孟德尔提出的“遗传因子”是基因,对于大多数生物而言,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的片段,两者化学本质一致,B正确;C、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采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方法,但DNA半保留复制方式的验证实验并未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方法,C错误;D、DNA双螺旋结构中A与T、G与C互补配对,碱基之间距离是相同的,使DNA分子具有稳定的直径,D正确。故选C。6.当兴奋传到轴突末梢时,膜上的Ca2+通道开放形成的Ca2+电流将膜内的负电荷消除,才能使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下图为某兴奋传递过程中突触前膜、突触后膜的膜电位以及Ca2+电流随时间的变化。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突触前膜的膜电位变化主要由Na+外流和K+内流导致B.该兴奋传递至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Na+内流而产生动作电位C.Ca2+电流传导至突触后膜引起膜电位发生变化D.若瞬间增大突触前膜对组织液中Ca2+的通透性能加速神经冲动的传递【答案】D【解析】【分析】静息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形成的主要原因为K+外流;动作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形成的主要原因为Na+内流。【详解】A、静息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形成的主要原因为K+外流,而根据题干“膜上的Ca2+通道开放形成的Ca2+电流将膜内的负电荷消除,才能使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故Ca2+参与了突触前膜电位变化,即突触前膜的膜电位变化主要Ca2+内流和K+外流导致,A错误;B、结合题图曲线,该兴奋传递至突触后膜,突触后膜膜内电位电位峰值仍为负值(-20mV),故膜两侧电位仍为内负外正,未产生动作电位,B错误;C、结合题干可知Ca2+参与的是突触前膜膜电位的变化而非突触后膜,故Ca2+电流无法传导至突触后膜,C错误;D、Ca2+内流能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从而促进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故瞬间增大突触前膜对组织液中Ca2+的通透性能加速神经冲动的传递,D正确。故选D。7.哺乳动物受精卵第一次分裂过程中,来自精子和卵子的染色体分离时各用一套纺锤体,正常情况下两个纺锤体会逐渐紧靠并平行、同步率较高,但异常情况双纺锤体会朝不同方向牵引或牵引不同步,最后出现多核细胞。科研人员用药物N处理部分小鼠(2n=40)受精卵,观察受精卵第一次分裂,结果如图所示。以下有关实验的分析中,正确的是()A.细胞B最终形成的子细胞中每个核内的染色体数为40B.双纺锤体牵引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的过程中,会发生基因重组C.药物N能抑制两个纺锤体的相互作用,可能是秋水仙素D.细胞A最终形成1个含有40条染色体的双核细胞和1个40条染色体的单核细胞【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正常情况下,受精卵第一次分裂过程,开始形成两个相对独立的纺锤体,最后形成“双纺锤体”,这样形成的子细胞为单核细胞,每个细胞核中含有40条染色体。而图示A图中纺锤体一端形成双纺锤体,一端没有形成双纺锤体,这样形成的两个子细胞一个为单核,另一个为双核,单核子细胞的染色体数为40条,双核子细胞的每个核内染色体数为20条。【详解】A、细胞B的两个纺锤体完全分开,形成的子细胞都会出现各含20条染色体的双核,A错误;B、双纺锤体牵引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的过程中,使得姐妹染色单体分离,不会发生基因重组,B错误;C、秋水仙素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而药物N抑制两个纺锤体的相互作用,这一过程与秋水仙素作用无关,C错误;D、细胞A的两个纺锤体一极靠近,形成的子细胞会出现含40条染色体的单核,另一极分开,形成的子细胞会出现各含20条染色体的双核(即1个含有40条染色体的双核细胞),D正确。故选D。8.育种专家利用普通小麦(6n=42,AABBDD)与其近缘属簇毛麦(2n=24,VV)进行相关的育种实验,(注:每个字母代表一个染色体组。)如下图所示,相关分析错误的是()A.技术Ⅰ可为诱变处理,品系2发生染色体丢失B.技术Ⅱ表示花药离体培养,其过程需添加糖类等物质C.品系1、2和3在培育过程中都发生了染色体变异D.品系1和品系3均为单倍体,因而均不可育【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品系3(ABD)是六倍体普通小麦(AABBDD)通过技术II得到的单倍体,则技术II为花药离体培养技术;六倍体普通小麦(AABBDD)×二倍体簇毛麦(VV)→品系1(ABDV)是异源四倍体植株,其染色体组的组成为ABDV(染色体数为33),品系1(ABDV)通过技术I得到品系2(染色体数为49、55等),经过技术I处理发生了染色体的丢失。【详解】A、由于品系1(ABDV)染色体数为33,通过技术Ⅰ处理得到品系2(染色体数为49、55等),由此可推测是技术Ⅰ为某药物处理,使品系2发生染色体丢失所致,A正确;B、由育种流程图可知,技术II表示花药离体培养,体现了细胞全能性,培养过程中需要添加蔗糖等物质,B正确;C、品系1(ABDV)是异源四倍体,染色体数目为33,品系2(染色体数为49、55等)和品系3为普通小麦的单倍体,染色体数目为21条,因此在培育过程中都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异,C正确;D、普通小麦属于六倍体,簇毛麦属于二倍体,二者杂交得到的品系1(ABDV)是异源四倍体植株,品系3属于普通小麦的单倍体,D错误。故选D。9.单核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下图为血液中单核细胞迁移到血管外组织后的3种去向,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单核细胞都是由造血干细胞分裂、分化后形成B.单核细胞只为特异性免疫提供免疫细胞C.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内的RNA相同D.单核细胞凋亡是细胞被动结束生命的过程【答案】A【解析】【分析】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