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10月份考试试卷高三语文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出题范围:默写范围必修上下,其余高考范围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1.(3分)C【解析】A.“因为国是由一个一个的家组成的,所以中国传统的家国关系是‘家’‘国’具有同构性”颠倒了因果关系,材料一第一段为“从中国文化传统来看,‘家—国’之间具有某种价值上的同构性,因此,中国的老话说:‘国之本在家’,‘积家而成国’”。B.“如果家庭出现不和睦,那么中国社会就会动乱而摇摇欲坠”理解错误。据材料一最后一段“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家’的价值观念有重大意义,这是其他价值观念得以发挥的基础。没了这个基点,整个价值系统中的其他规范就会飘摇欲坠,社会就会迅速进入失范状态”可知,原文中“家”是指在“价值观念”之下,而非“家庭”,选项扩大了范围;且原文后半句的表述是“没了这个基点,整个价值系统中的其他规范就会飘摇欲坠,社会就会迅速进入失范状态”。D.“20世纪初以来……‘家’的地位被撼动,成为这些思想的依据”理解错误。据材料二第一段“即使20世纪初以来,在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潮影响下,‘家庭革命’甚嚣尘上,家庭结构和模式、传统家国关系频受挑战,但作为‘文化—心理结构’的‘家’并没有被根本撼动,反而自觉不自觉地成为重建舶来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其他思想的依据”,原文运用了“即使”,表示假设,而且“家”是“重建”这些思想的依据。故选C。2.(3分)A【解析】A.“‘家’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处于核心地位……因而很难进入公共领域,地位也有所降低”说法错误。材料一第一段为“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孝悌’所支撑的‘家’,既具有生存论上的核心地位,同时在社会的‘修齐治平’层面上也居于核心地位。但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恰恰在这里,有着‘公’与‘私’的鸿沟:‘家’似乎属于私德,似乎很难跨越到公共领域去”,“家”是在“生存论”上、“修齐治平”层面上“处于核心地位”,选项扩大了范围,且文中并未给出现代社会“家”的“地位也有所降低”的结论,属无中生有。故选A。3.(3分)D【解析】材料一论述的是“家”与“国”的同构性关系。A.意思是如果利益只有你一个人享受,不要谋划得到它;如果利益天下享之,就一定想办法得到它。体现了家国同构关系,可作为论据。B.意思是天地、百姓、万物,都与自己息息相关,理应勇于担当责任;时间、空间、过去、未来的发展规律,都要在心中融会贯通。体现了家国同构关系,可作为论据。C.意思是在社会上尽力尽责才不愧是我的儿子。体现了家国同构关系,可作为论据。D.意思是人们都有祖宗,就像流水有源、树木有根一样,不可忘本。这句话强调的是人不能忘本,不是说家国同构关系,不能作为材料一的论据。故选D。4.(4分)①采用层进式的论证结构。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之本在家”——现代社会中“家—国”同构性关系受到诟病挑战——从积极层面理解“家”的作用——“家”的价值观对现代世界的重大意义。②论证方法多样。举例论证,如“西方的宗教改革”的例证;引用论证,引用《大学》、霍耐特《自由的权利》中的观点,具有针对性和权威性,更有说服力;对比论证,将传统文化中和现代社会中对“家—国”关系的理解加以对比,使论证更充分。 (每点2分,答对两点得4分。如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5.(6分)①材料一强调“家”的教化作用,在现代社会有积极意义;②材料二则强调“家”对于现代中国人的意义,认为“家”是“中国人的社会生命”之源,是中国人情感和生命意义的承载,是现代中国人情感需求的港湾;③《乡土中国·差序格局》则是揭示中国社会的基本特性,即以“己”为中心、以家庭为本位,关系向外渐次淡薄的“差序格局”。(每点2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6~9题6.(3分)【答案】C【解析】“⑧……介绍了……左宗棠治理西北边陲的现实意义”错误。第⑧段说“岁月无情,从1871年左宗棠下令植树到现在已一百四十多年,要想拜谒一下左公亲植的柳树已经不是件容易的事了。……但1998年到如今又过了十五年啊,斗转星移,大树飘零,左公柳还在锐减”,可见选项曲解文意,第⑧段主要写左公柳几近消失,现实中我们对西北边陲的治理和保护不够好。7.(3分)【答案】A【解析】A.“文本运用类比的手法”错误。第③段说“面对赤地千里,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栽树,这当然是结合战争的需要,但古往今来西北几多战事,而栽树将军又有几人?”,可见并非类比(得出相同点),而是对比衬托(得出不同点)。8.(4分)【答案】(1)“星星点点”“黑黑的”使用了叠韵词,音韵和谐朗朗上口。(2)“西北地图”“如发”“若裾”“手臂”“儿孙绕膝”等处使用了比喻,化陌生为熟悉,变复杂为简单,生动形象、具体可感。(3)“昂然向上”“微笑”“青筋暴突抱定”等处使用了比拟修辞手法,把自然物写活了,拉近了距离,增强感染力和画面美。(4)整散结合,对偶、反复,音韵和谐,抑扬顿挫,大气自然。比如“有的”“绿满”间隔反复,“密浓如发,披拂若裾”,比喻兼对偶,不仅增强了表现力和音乐美,而且多角度多侧面展示,丰富了内容,使树的形象更加饱满。(共4分。答对1个要点1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9.(6分)【答案】第②、③、④、⑦段以回顾并评价历史为主,写左宗棠在西北的伟大建树以及深厚而长远的思想观,表达了作者的赞美和敬重感,左宗棠困境中不屈不挠,顽强地坚持,在取得西北战事胜利的同时,生态建设也卓有成效,值得后人仰慕赞叹。(2分)第①、⑤、⑥、⑧、⑨段等段涉及现实,或交代行程或抒发议论感悟。选材及布局充分体现了散文特色——形散神聚。多角度多侧面取材,内容丰富,中心突出,思想深厚,耐人寻味。(2分)从艺术效果上看:这种选材安排使得文本的当代价值远远超过史料价值,能够为不断发展的现时生活提供丰富的精神滋养和科学的参考价值。散文中如能恰当地融进作家的感悟,往往能把读者带进悠悠不尽的历史时空里,从较深层面上增强对历史人物、现实风物和自然景观的鉴赏力与审美感,使其思维的张力延伸到文本之外,也会给文本平添无限的情趣。(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10.(3分)ADG11.(3分)C【解析】A.正确。B.正确。“文武争驰,在君无事”的“事”指事故、变故,意思不同。句意:君王任用臣子与臣子侍奉君王是怎样的呢?/文臣武将争先恐后前来效力,君主没有大事烦扰。C.“意思相同”错误。“不任区区向往之至”中的“区区”指自己,用作自称的谦辞,两者意思不同。句意:成就不重要的小小谦让的名声。/内心不胜仰慕至极。D.正确。故选C。12.(3分)B【解析】B.“因为世人的口头相传”错误。结合“至今称太甲、成王为贤君,而伊尹、周公为良相者,以其书可见也。令当时削而弃之,成区区之小让,则后世何所据依而谏,又何以知其贤且良与”可知,后人知晓他们的直言进谏、贤能和杰出,主要是因为他们的谏书被保存了下来。故选B。13.(1)还将使后代的君主,以为前代没有直言进谏的情况,这就开启了惰怠和忌讳进谏的风气。(“谓”,以为;“谏诤”,直言进谏;“怠”,惰怠;“忌”,忌讳。每点1分)(2)那直言进谏之事没有载入史册流传下来,正是这几个国君被后世更加暴露他们的恶行的原因啊。(“传”,流传;“乃”,是;“所以”,……的原因;“益”,更加。每点1分)14.①唐太宗善于纳谏,广泛听取群臣的意见;②有魏郑公这些敢于进谏的人。(3分,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满分,意思答对即可)参考译文:我看到唐太宗常常委屈自己听从群臣的意见,而魏郑公这些人,为碰上了好时代而高兴,感激太宗的知遇之恩,因此事情不论大小,没有不直言进谏的,虽然这是由于他们的忠诚,但也是因为能遇上圣明的君主的结果。那么我想唐代之所以是太平盛世,太宗之所以被称为贤君,前代的君主之所以比不上太宗,根本原因都出在这里啊。能够知道这些,是因为相关史书有记载。君王任用臣子与臣子侍奉君王是怎样的呢?只是遵循公正罢了。公正,不是君王抹杀别人的话来掩盖自己的过失,不是臣子为博取小信而讨好自己的君主,这样做是不合适的。还有更不可以做的是,认为直言进谏是应当掩饰的,这是把直言进谏当作不好的事情,那么后代谁还会再去直言进谏呢?况且前代的君主有纳谏的美德,可是后代看不见,那就不只是掩住一时的公正,还将使后代的君主,以为前代没有直言进谏的情况,这就开启了惰怠和忌讳进谏的风气。太宗晚年,群臣已经知道了他掩盖进谏之事却不说,使得太宗慢慢地不知道天下的得失利害了。一直到了辽东战事失败,太宗才开始憾恨郑公已经不在人世,还不曾知道令他悔恨的萌芽就产生于这里。那伊尹、周公是什么样的人物呢?伊尹、周公恳切地劝谏自己的国君,他们的言辞极其深刻,并且当时的事情又非常紧迫。这些事保存在《尚书》里,不曾湮没。到现在人们还称颂太甲、成王是贤君,伊尹、周公是良相,是因为他们的谏书还见得到。假使当时就把谏书删减毁弃,成就不重要的小小谦让的名声,那么后世依据什么来直言进谏,又根据什么知道他们的贤能和杰出呢?夏桀、商纣、周幽王、周厉王、秦始皇灭亡,他们臣子的谏词就看不到,不是当时史官遗漏没记,而是天下人都不敢进言的结果。那直言进谏之事没有载入史册流传下来,正是这几个国君被后世更加暴露他们的恶行的原因啊。有人说:“《春秋》记史的原则,是为君主、父母、贤德之人掩饰隐瞒过错,与你的说法正好相反……既然如此,是焚毁谏稿的人不对吗?”我说:焚稿的人是谁?这不是伊尹、周公做的,而是近世的人为了博取一点点忠诚而干的,这种事情又不对。为什么?因为他们把焚稿当作替君主掩饰过错的美德,又在世上流传,这就使得后世看不到谏言奏章是否正确,一定认为过错通常在君主,而美德常常在焚稿者身上,怎么能说是爱他们的君主呢?(二)古代诗词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5.(3分)【答案】B16.(6分)【答案】①“欲”句表达了诗人既想像“商山皓”一样学道归隐,又眷恋“汉皇”垂顾来成就功业,体现的是诗人进退两难的矛盾心理。②“安”句抒发了官场受挫的怨愤,表达了不愿摧眉折腰侍奉权贵,坚决远离朝堂的激越愤慨之情。(每点3分)17.(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1)輮以为轮輮使之然也(2)奔车朽索其可忽乎(3)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6分。有错字、别字、添字、漏字均不给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9分)18.①喝果汁等于吃水果吗 ②营养价值会略有降低 ③糖分都游离到细胞外了(每点2分,共6分)19.经常用喝果汁来代替吃水果,会导致血糖升高快、热量摄入高,这不利于控糖和控体重,还会增加得龋齿的风险。(改对一处2分,共3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小题共3小题,11分)20.四个逗号将“出发”“沿”“至”“绕”“爬”五个动作分隔开来,叙述完每个动作后进行停顿,(1分)写出汗水不停地流淌,(1分)突出了劳作的艰辛。(1分)(共3分)21.①采用“像父亲一样”的相同句式,形成排比,句式整齐,增强了气势;②写出了我像父亲一样在土地上劳动,突出了父亲对我影响之大,强化了情感。(每点2分,共4分)22.①使语句整齐匀称,给人以循环往复的美感,增强表现力;②“缩回,又伸展。伸展,再缩回”形象地展示了下地时的动作,真实再现了“我”在下地时试探、迟疑的心理。(或:“我把铁耙举起,又放下。放下,又举起”表现了“我”不停劳作、又享受劳作的情形。)(每点2分,共4分)四、写作(60分)【立意】(1)让道德之花绽放。(2)以仁爱之心生活,以宽厚之心处事。(3)以德之水,育才之花。(4)德才偕行,方为王道。【例文】君子之行,德才兼备泱泱中华,千年流淌;经史熠熠,万年流芳。子曰:“君子去仁,恶乎成名?”仁者,德也。君子固当有才,然德才兼备,方能达人生至境!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君子应崇德向善,高山景行。 正如《菜根谭》中所言:“富贵名誉,自道德来者,如山林中花,自是舒徐繁衍;若以权力得者,其萎可立而待矣。”这就告诉我们,没有道德
辽宁省鞍山市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答案和解析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