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历史+Word版含解析

2023-11-12 · U1 上传 · 11页 · 185.7 K

长春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三年级历史试题出题人:王微审题人:孙佳欣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6页。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第Ⅰ卷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周礼》中“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而春秋齐国管仲改革要求“男子二十而婚,女子十五而嫁”。这一改革A.导致了井田制的瓦解B.确立了地主阶级统治C.顺应了小农经济要求D.反映了周王势力衰微2.图1所示为山东嘉祥洪山村东汉画像石(局部),图中左侧男子跪地执斧砍制木料,面前有一辆即将制成的推车;其背后妇人,背负小儿,手拿一段辋(车轮外周);右侧一人呈操作状,另一人佩刀而立,呈监督状。这一考古发现可用于研究东汉图1A.家庭手工业的进步B.地主庄园的生产模式C.商品经济繁荣发展D.浪漫主义的绘画潮流3.春秋前期,盟誓(结盟立约)是诸侯之间实现互信的重要方式;春秋中后期,质子(将王子或世子派到他国做人质)作为盟誓的补充大量出现;战国时期,起到事实作用的盟誓寥寥无几,质子成为国家间邦交的重要手段。这表明A.社会伦理由血缘纽带转向契约纽带B.传统社会准则和行为规范逐渐式微C.儒学调和社会矛盾的功能逐渐增强D.以信义为核心的信用体系得到重建4.西汉武帝除了把盐、铁、酒等手工业收归官营外,还实行了“均输平准”。均输官将各地输京的物品转运至各处贩卖,抑制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平准官利用均输官所存物资,根据物价,贵时抛售,贱时收购,以此平抑物价。汉武帝采取这些措施旨在A.抑制民间商业发展B.巩固发展大一统国家C.助力对外边疆开拓D.降低民众的生活成本5.《旧唐书·刘祎之传》记载: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据此可知,在唐代A.诏敕经凤阁鸾台议审才合规B.相权膨胀威胁到武则天决策C.皇权受到宰相的质疑和破坏D.三省六部制是为了限制皇权6.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授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15岁以上)负责一定的徭役。唐初,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59岁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帛或布代役,成为庸。这一调整A.加强重了农民的租役负担B.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直接促进了商业的发展D.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7.1042年,辽兴宗在给宋仁宗的信中写道:“封圻(疆土)殊两国之名,方册(典籍)纪一家之美。”第二年,他又写道:“两朝事同一家。”其意在表达辽和宋A.政治上亲如一家B.经济上有互补性C.文化上有认同感D.关系上相互依赖8.汉唐时期,民间将土地的占有者称为“豪强”或“兼并之徒”,而宋代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矣”。这种变化反映了A.重农抑商观念的强化B.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C.农业经济地位的提升D.封建土地政策的调整9.中国古代自画像称为“自写真”。宋元时期的自画像多将人物融入山水背景或群像中。明清时期,部分士人挣脱“无我”枷锁,自画像中人物也从背景中独立出来,画家借助像赞、题记表达自我。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绘画风格不断变化B.专制统治加强C.士人追求个性自由D.商品经济发展10.明清时期,李时珍十年中多次远行,踏遍青山尝百草;徐霞客头戴“远游冠”,手拄铁杖,游遍“九州五岳,问奇名山大川”;顾炎武遍游华北,写下《天下郡国利病书》。这些学术考察旅游活动A.深受宋明理学思想的影响B.反映市民阶层的需求C.旨在总结古代科技的成果D.体现文人的闲情逸致11.明代以王艮为代表的泰州学派影响较大。王艮提出了“百姓日用即道”的命题,他说:“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凡有异者,皆谓之异端”,他把人们饥欲食、寒欲衣等生理要求也当作“道”,说“饥寒切身而欲民之不为非,亦不可得也。”王艮的这种思想A.打开了理学禁欲主义的缺口B.吸取了孔孟和佛道思想的营养C.规范了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D.反映了对平等发展个性的思想12.传统史家重视史表,称其谱列年爵,以简要的文字反映事件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清史以图录记史,以图补史、以图明史、以图证史。与史表相比,图录记史A.便于记载历史事件本末B.有助于文化的进一步普及C.淡化了文献资料的价值D.弱化了史学研究的严谨性13.明清时期,国内市场上的商品布绝大部分是农家自用有余而拿来交换的。即使在棉织品的集中产区松江等地,为市场而生产的织户,也多是为买而卖,以换取粮食、日用品,或缴租还债。由此可知,当时A.工商业发展环境宽松B.农民生活极端贫困C.民间纺织业发展有限D.商品交换并不活跃14.下面为明清时期全国重要物资产区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A.社会经济分工得到了加强B.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更加明显C.重农抑商政策被政府废止D.区域专业化生产格局基本形成15.分析下面两幅图表,图中数据反映的现象导致了近代中国鸦片战争后英国输入中国货物总值一览表(单位:英镑)年份1840184318441845货值524198145618023036192394827鸦片战争后中国出口生丝数量一览表(单位:万镑)年份184318451853出口量17871322062894A.成为英国商品的倾销市场B.传统经济结构发生变动C.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的原料供应地D.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16.《天朝田亩制度》颁布后,在太平天国占领区内,据记载,天京附近的农民“交长毛钱粮,不复交田主粮”;江苏扬州附近,“凡佃人田者,亦思抗租不纳”。这些事例说明太平天国的土地方案A.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理想B.否定了地主土地所有制C.违背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D.打击了农村的封建势力17.1898年,容闳建议修筑由天津经山东德州到江苏镇江的铁路,得到了清政府批准,但德国强烈反对,并称如果中国政府一定要在山东境内修建铁路,就必须交给德国公司承建。可见,德国的主要动机是A.独占山东市场B.巩固势力范围C.加大商品倾销D.减少资本输出18.20世纪20年代,蔡元培、胡适等人提出了“好人政府主义论”,主张由保持中立立场的无党派“好人”组建“好人政府”,通过改良努力建立一个宪政的、公开的政府。这说明当时A.无产阶级革命具备发动的客观条件B.政治改良思想成为社会潮流C.新文化运动促使民主政治热情高涨D.资产阶级政治上的不成熟性19.20世纪初,清政府主持制定的《大清民律草案》规定:“权利能力及行为能力不得抛弃”、“人格关系受侵害者,得请求摒除其侵害”、“姓名权受侵害者,得请求摒除其侵害”。该规定A.直接导致了清政府的崩溃B.用法律形式肯定了人格权C.使中国人民实现自由与平等D.是“中体西用”思想的延续20.1901年7月,清政府裁撤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设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1903年,为适应“新政”需要,设立商部(后与工部合并,改为农工商部)、练兵处(后来与兵部合并,改为陆军部),1905年又增设巡警部(后改为民政部)、学部。上述变动A.触动了封建专制的政体B.引发了统治集团权力纷争C.导致传统六部建制瓦解D.诱发了清政府的立宪改革21.1915年,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创造性地提出新青年应有的六大标准: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新青年精神”的提出A.批判了传统文化的糟粕B.回应了变革思想的时代要求C.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D.激发了民众民族意识的觉醒22.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等革命者认为:“内阁制乃平时不使元首当政治之冲。故以总理对国会负责,断非此非常时代所宜。”然而在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时,他们又赞同以责任内阁制取代总统制。这一转变的主要目的是A.发展民族资本主义B.抵制袁世凯称帝C.宣传三民主义思想D.维护共和制度23.表1为清末新政时期部分商务法规、章程简表。这些规定表1名称规定《商会简明章程》(1904年)商务繁富之区设立商务总会,商务发达稍次之地则设商务分会。《公司律》(1904年)规定公司的创办程序、组织形式与经营方式,商办公司与官办公司、官商合办公司“享一体保护之利益”。《奖给商勋章程》(1906年)凡制造新式机器者,奖以三等至一等商勋,赏加四品至二品顶戴。A.促进了商业组织的近代化B.否定了中国传统重农抑商政策C.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D.推动了商人社会地位普遍提高24.民国初期的“府院之争”,从表面上看是两个国家机构之间为争权而发生的矛盾冲突,在资本主义民主体制下是一种常态。但是发生在刚刚脱离有几千年专制传统的、初建共和的民国,则不能不有其特殊原因。这里的“特殊原因”主要是指A.古代帝王权力观念根深蒂固B.临时约法在制度设计上的不足C.黎段二人政治性格上的缺陷D.美日对中国政局的插手与干预第Ⅱ卷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40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中国古代儒家教育倡导学生游学,“以广其闻见”。至清末,很多新式学堂注重以日本为师”,同时糅合德、法、英、美的教育理念,在学生心智、体育教育方而进行制度化设计,其中“远足会”是比较通行的活动。1907年9月,湖州的各个中小学堂组织了一次“远足会”,各教员分队督率自己学校的学生,“且步且歌,声容步伐,颜见整齐”。同年,山阴县学堂举行“远足会”,“与地理、历史、物理上有关系者,无不留心考察”。学生们在“远足会”之后,还要写“远足记”。有学生写道:“经过烽火墩,登其,觉空气清新,百倍于寻常”;还有学生在远足上海法租界后写道:“上海乃吾国之土地……租界之权,皆为外人所管辖,反客为主。名为租界,实与割地无异”。——摘编自李成晴:《远足:清末新式学堂的师生“从游”》(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远足会”兴起的背景。(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远足会”的作用。(6分)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材料一唐代中期以来,儒学的研习和传播面临新的严峻挑战。传统经学若不脱胎换骨,其发展便会遭遇很大困难。为此,有学者大声疾呼:复兴儒学,直接孔孟“道统”。自宋初开始,众多儒家学者致力于儒学经典的重新诠释。他们在排拒佛、道的同时,融合佛、道思想,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提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就宇宙本原问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创成一个以“理”为核心的更加精致完备的新儒学体系——理学。——摘编自王家范《大学中国史》材料二《新青年》宣传的对象是男女青年。1916年,陈独秀在《新青年》刊文劝勉女子不要以被征服者自居,应各自奋斗,脱离附属品的地位,恢复自主的人格,特别指出“夫为妻纲”之不当。他反对妇女从父、从夫、从子的“三从”,主张妇女参政,夫死可以再嫁、交际自由、生活独立。1917年《新青年》特辟女子专栏,刊登女子教育、婚姻、职业、权利的文字,希望顺应世界潮流。——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1)根据材料一,概括“理学”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写出南宋时期理学的集大成者。(8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陈独秀重点批判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核心。结合所学,从“《新青年》特辟女子专栏”的角度,简述新文化运动的意义。(8分)2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文史合一”“诗史合一”的传统,“以文证史”“以诗证史”,既是于中国学术传统的自然演变,也是西方近代史学传入的结果。——摘编自张伯伟《现代学术史中的“教外别传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