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共16个小题,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商朝前期龟甲占卜所问,巨细靡遗,包括祭典任免征伐等大事公事,及疾病生育等小事私事;而后期则仅及于祭祀田猎征伐等例行公事大事。前期由贞人选卜问内容,宣布占卜结果;后期则由商王自选卜辞内容,甚至自己判断吉凶。这反映出商朝A.神权与王权共治的特点 B.封建迷信观念占统治地位C.王权的地位在逐渐上升 D.神权与王权矛盾日益激化2.春秋战国时期的"士”,不仅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甚至有些时候可以与权力分庭抗礼;但是后来,独立人格在士大夫身上极为度乏。他们在思想上依傍古人、拘泥经典,在政治上热衷仕途、委身皇权。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宗法纲常的束缚B.专制制度的强化C.小农经济的发展D.科举制度的僵化3.汉代,土地买卖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刘邦相国萧何曾连续强买田亩数千颐;到武帝时期,土地兼并愈演愈烈,造成“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这一现象说明汉代A.农耕经济得到发展 B.统治者“无为而治”C.君主权力严重衰退 D.重农抑商没有落实4.如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国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5.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在建立国家政权后,纷纷秉承传统的“华夷同族”观念,主动将本族先世祖源“续接”于以黄帝为首的中华圣王之后。这种行为客观上A.消除了民族文化的差异 B.促进了对华夏文明的认同C.加速了儒家思想的传播 D.解释了政权建立的合法性6.唐朝定制是中书省掌草拟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封驳,尚书省掌承旨执行。后唐太宗发现中书省、门下省长官颇多龃龉扯皮之事,于是在门下省下面设政事堂,形成统一的中央行政决策机制,集体商议并处理军国事务,由是鲜有败事。这说明当时政事堂的设立()A.扩大了封建君主的权力 B.缓和了各部门之间的矛盾C.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D.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7.唐代官员都须参加考课,考课制度推行“四善二十七最”:“四善”指德义、清慎、公平、恪勤;“二十七最”是对不同职责的官员提出的具体才能标准。“一最已上有四善为上上;一最已上有三善,或无最而有四善为上中”,以此类推,定为九等考第。这说明唐代()A.科举制度发展推动人才选拔 B.官员考核适应了专制统治需要C.选官重在考查官员实际能力 D.官僚制度仍受到门阀政治影响8.二程企图用包括天地万物的“理”来支配物质世界,把一切封建伦理道德都说成是“天理”,提出“灭私欲,则天理明”,宣扬“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反映了二程思想的出发点是()A.促进儒学的世俗化 B.宣扬佛道禁欲主义思想C.重建儒学信仰体系 D.维护皇权和封建礼教9.自古以来,我国各民族之间保持着密切联系,同时,各朝代中央政府通过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手段推进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图①②③处管理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填写正确的是()A.①小行人②礼部③办事大臣 B.①大鸿胪②提督四夷馆③理藩院C.①典属国②提督四夷馆③都护府 D.①大鸿胪②礼部③理藩院10.唐宋时期,在乡村形成了“富民”群体。富民“虽田连阡陌,家资巨万,亦只与耕种负贩者同是一等齐民”。他们主要通过租佃契约实现对耕种者的剥削,没有任何特权。这说明唐宋时期()A.商品经济高度繁荣发展 B.市民社会开始形成C.社会成员身份更趋平等 D.科举促进社会流动11.20世纪初,上海《良友》画报中女性读书成为重要题材,其中《女子读天演论》是典型的代表作,画报中女子气质娴静,手握书卷,这幅作品呈现了书的名字——《天演论》(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著,严复翻译,宣传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却不是《女诫》或《列女传》等女学教材。这种情况最能说明( )A.新式学堂教育发展迅速 B.上海成为女性解放的中心C.维新思潮成为时代主流 D.民族危机冲击着传统观念12.以下是1913—1918年中国进出口面粉值变化表(单位:海关两),造成这几年中国进出口面粉值由入超变成出超的原因不包括年份出口进口出超(+)入超(-)1913年338408811094775-77106871918年10080756947420+9133336A.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统治B.国内掀起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C.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一系列奖励实业的法令D.美日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13.据学者研究,全面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收支与通胀情况如下表所示。抗战期间国民政府的收支及通胀情况统计表(单位:百万元法币)战争开支收入零售价上扬(%)19371,167870(开战后头九个月)29194110,9332,02417319451,268,031216,519(至8月)251——摘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由此可知,这一时期A.人民为抗战的胜利做出巨大牺牲B.盟国援助是弥补财政赤字的关键C.后方经济发展处于全面停滞状态D.财政缺口放大使得战局日趋恶化14.1979年3月,邓小平在政治局会议上说:“我同外国人谈话,用了一个新名词:中国式的现代化。到本世纪末,我们大概只能达到发达国家七十年代的水平,人均收入不可能很高。”邓小平的言论A.加快了我国迈向科学发展之路的步伐B.表明我国正式确立了现代化发展蓝图C.坚定了中央全面推行城市改革的决心D.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走向成熟15.两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各类产品产量的增长,其中各经济部门的产出指数(1750年或1800年为1)由下表可以推知,1750年到1900年部分年份棉织品煤生铁汽船毛织品人口17501101.0-1.01.01800242.16.71.01.41.5185026710.683.356.02.23.1190078853.2337.224027.25.6——摘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A.新的生产组织形式作用明显B.新兴工业是人均产出增加的主因C.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明显加快D.工业超过农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16.19世纪末在英国发生的经济危机,使英国各处殖民地都遭到了严重打击,1929年纽约行情的剧变,转眼便波及斯德哥尔摩、敖德萨、新加坡等地,商品积压、市场紧缩竟像瘟疫般飘洋过海传播到最遥远的城市和农村。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源是A.美英两国先后成世界经济霸主B.英美“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C.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殖民扩张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确立第Ⅱ卷(非选择题)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我认为从唐到宋还是经历了很大的改变。我们现在拿唐的750年与宋的1050年做一个比较。我们会发现:从外交关系上,唐有霸权,在北方唐以外没有国家,只有少数民族,而到了宋代,中国的外交关系就不一样了,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有宋、辽、夏、金;另外,唐时有1/8—1/4的人口在南方,而宋朝时则有1/2的人口在南方,南方却变成了一个多元化的地方,有多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多种语言;唐朝首都是一个典型的administrativecity,是政治的,而宋则是经济中心变成了首都;宋的人口是唐的两倍,货币数量是唐的二十倍,这都说明了商业经济、市场经济的发展;技术方面,宋朝还有了印刷、火药、指南针,这三个技术都是非常重要的;从社会方面,唐朝人的社会地位还是要看血统、身份,而宋朝人的社会地位则是看教育文化,科举制度被扩大,其重要性在社会中也越来越大。宋朝99%的学生考不上,可这些人还算是士人,仍是国家的精英,士人中做官的人只是一小部分。到了13世纪中叶,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有45万人,但只有500人得到进士。——包弼德《唐宋巨大历史变迁的现代意义:对nation观念的重新思考》材料二1500年前后,西欧发生了一系列事件,这些事件为一种新的文明开辟了道路,这就是现代化的准备阶段。1500年前后,许多事指向农业文明的解体,比如说,农奴制解体解放了人身,文艺复兴解放了人的精神,宗教改革解放了人的思想,地理大发现则把人推向全球,第一次把世界连成一个整体。在这个过程中,民族国家的出现改变了这种状况,它就把自己的疆域封闭起来,使它与外界隔离,致力于自身的发展,而不顾基督教大世界中其他兄弟的景况如何。事实上,在多数情况下,民族国家总是以牺牲别人为代价的。这样,原先基督教大世界中社会经济状况基本拉平的情况就消失了,代之出现的,是某些地区发展起来,其他地区则相对落后。因此,可以说,民族国家的出现标志着现代化的起点,发展与社会的根本变迁都是从这里开始的。——钱乘旦《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宋历史变迁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唐宋历史变迁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500年前后西欧社会向现代化转型所做的准备。(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历史变迁和西方社会变迁的实质差异。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到了宋代,由于知识传播的成本大幅下降,士绅的规模日渐扩大。士绅阶层是平民社会当中连接国家与个人的中介,将一君万民的社会结构联系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北宋)张载庄严宣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文天祥、东林党人在异族强权或腐朽政治势力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无不浸润了理学的精神价值与道德理想。三纲领八条目则进一步内化于一般士绅的心性当中,日常的洒扫应对亦可体会天地之理,修身齐家亦有治国平天下之功,理学的精神也因此自觉深入到民间基层。——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要》材料二如果一种思想成为拥有权力的意识形态而笼罩一切,这时,会有一些空洞的套话反复,这些话语不仅会常常写在书里而且会成为背诵的教条,甚至当作生活的金科玉律…我曾经相当注意明代和清朝初期,皇权运用普遍主义的真理观念对思想的垄断和遏制。——摘编自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导论思想史的写法》(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宋代“理学精神也因此自觉深入到民间基层”的原因。(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明清之际中国的思想界出现了什么问题?进步思想家产生了哪些新的思想?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和中国出版的部分图书时间(年)作者(译者)国家作品1899飞天道人(译者)中国《支那保全策》有贺长雄【日】1908白鸟库吉日本《满洲历史地理》《朝鲜历史地理》1913酒卷贞一郎日本《支那分割论》1915白鸟库吉日本《满蒙研究汇报》1917申悦庐中国《中华民族特性论》材料二“五四”之前的那几年,在中国的报刊上,反复出现这些惊心扎眼的消息,更刺激着中国知识人的神经,如“日人之蒙古视察”(1913)“日人热心研究满蒙”(1913)“日人之我国经营蒙古观”(1915)“日本拟设置满蒙领事馆”(1916)“日人谋我满蒙之感言”(1916)“日本拓殖满蒙之新计划”(1916)。——以上材料摘编自葛兆光《从“帝国疆域”到“国家领土”——“五四”之前有关“主权”问题的日本刺激与中国反应》材料三近代中国的民族意识是在与西方列强入侵对抗中出现的,与世界观念、主权意识的产生和华夏中心观的破灭联系在一起。——许小青《辛亥革命与近代民族国家认同》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材料三的观点。高三历史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共16个小题,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商朝前期龟甲占卜所问,巨细靡遗,包括祭典任免征伐等大事公事,及疾病生育等小事私事;而后期则仅及于祭祀田猎征伐等例行公事大事。前期由贞人选卜问内容,宣布占卜结果;后期则由商王自选卜
吉林省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历史+Word版含解析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