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答案

2023-11-12 · U1 上传 · 8页 · 24.2 K

xxx20230816高二级年级下载试题11测试试题评分参考一、选择题题号12345678答案CCBAABCA题号910111213141516答案CDCBDBDC题号1718192021222324答案DBABBACC题号25答案D1.【答案】C【解析】据图可知,长江下游的良渚刻符与黄河中游的甲骨文数字具有高度相似性,说明各具特色的良渚文化与殷商文化间的影响,印证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与一体性,故选C项;良渚文明是新石器时代晚期,而非旧石器时代,排除A项;良渚刻符距今5100年到4300年,而甲骨文距今3600年到3000年,成熟文字甲骨文起源于包括良渚原始文字在内的陶器刻画符号、图画、纹饰及雕塑,排除B项;良渚文明是父系氏族社会,而非母系氏族社会,排除D项。2.【答案】C【解析】据材料“尊王攘夷”的号召并结合所学可知,典故的原意是尊奉周王为中原之主,抵御夷狄入侵,尊王攘夷突出了华夏国家的主权理念与社会整合意识,反映出华夏认同观念的发展,故选C项;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时期周王室地位衰微,排除A项;据材料“合力对抗他们认定的所谓‘夷狄’国家”可知并不是真正因为周边少数民族的威胁,而是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进行争霸战争,排除B项;尊王攘夷的实质是利用周天子的影响来号令诸侯,发展自己的力量,争夺霸主地位,是对分封秩序的破坏,排除D项。3.【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秦朝文献规定官方的文书或命令不加急的当天完成,不能滞留到第二天,加急的立即执行,说明当时重视行政效率,故选B项;“国家法律苛严”指的是秦律的特点,而材料强调的是行政效率,排除A项;“官僚政治腐败”指的是官场政治的情况,并不等于材料中重视行政效率,排除C项;“人命案件优先办理”属于司法案件的处理情况,而材料中强调官方加急文书或命令立即执行,排除D项。4.【答案】A【解析】材料“财产资格…降低”可知符合政府任官的资格要求的人群变得更大,这就扩大了官员选拔的范围,故选A项;材料中的钱不是缴纳相应的钱就可以任官,而是可以任官的财产要求,因而不会导致交钱买官的情况,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科举制度的设立才打击了世家大族的垄断,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察举制设置在汉武帝时期,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D项。5.【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南北朝双方都认为自己是正统,对方是蛮夷,说明他们都认同了传统的华夷观,反映了民族冲突中蕴含着文化认同,故选A项;材料信息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南北政权对峙中,南北方政权都认为自己是正统,这是民族观念,和儒家思想无关,排除B项;据材料可知,南北朝双方都认为自己是正统,对方是蛮夷,说明传统的华夷观未发生根本改变,排除C项;据所学,这一时期伴随着胡人内迁、北人南迁,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依然持续,排除D项。6.【答案】B【解析】据材料“炀帝之世,内外庶官,务相顺从”可知,唐太宗认为在隋炀帝的时代,内外众官,一团和气,臣下不敢直言君过,大家维持表明和平,表明其认为君王要善于接受反对意见,虚怀纳谏,而不是面子上一团和气,故选B项;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轻徭薄赋,但材料强调“务相顺从”,宽减赋役与此无关,排除A项;唐太宗发展科举,知人善任,但材料没有涉及科举制的信息,排除C项;唐太宗时常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但材料信息与其分散相权无关,排除D项。7.【答案】C【解析】据材料“其所亲选的外放地方官员均为士族出身”并结合所学可知,唐德宗为培养近臣,选了一批士族出身的官员,反映出唐朝虽然有了科举制度,但士族仍有较大政治影响力,故选C项;材料没有体现出这些官员参加科举考试,无法得出士族阶层垄断科举选官这一结论,排除A项;B项说法错误,君主没有亲自掌握地方的官员选拔,材料只是选拔了十人,不是所有地方官员,排除B项;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注重家世门第,唐朝是以科举制为主,注重学识,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8.【答案】A【解析】据材料“为了照顾外邦学生”“新罗留学生崔致远十八岁考中进士”可知唐朝在选官中对外国学者实行特殊政策,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故选A项;唐朝与新罗属于国家间关系,并非民族问题,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选官制度仍为科举制,并没有体现多样性,排除C项;材料仅体现对外邦学生的照顾,不能佐证社会阶层的流动性,排除D项。9.【答案】C【解析】宋朝之前御史台主要负责纠举官邪,是监督官吏的官员;谏院的主要职责是规谏,为讽谏君主的官员;而就郭皇后被废一事,御史、谏官联合跪求宋仁宗给明理由,事后宋仁宗“诏令御史、谏官不得‘相率请对’”得出宋朝御史台、谏官职权有合一的趋势,故选C项;皇后被称为“国母”,其废立是皇帝家事也是国家大事,且御史、谏官要求奏对后,宋仁宗被迫给出郭皇后被废的理由,排除A项;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度,削弱了相权,皇权得到加强,排除B项;宰相在宋代虽遭到削弱,但仍对皇权有制约作用,排除D项。10.【答案】D【解析】“西藏‘民俗尚武……惟事佛为谨,故设宣政院管辖’”,说明元代根据西藏的民俗设置专门机构进行管理,体现了元代的“因其俗而柔其人”的思想,故选D项;在突厥设立羁縻府州的是唐朝时期,不属于元代史实,排除A项;由契丹族建立的辽,依据自身民族特点设立了四时捺钵制度,排除B项;猛安谋克制是金建立的制度,不属于元朝史实,排除C项。11.【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与寒门等级森严,选官的依据是门第,唐朝出台政策打击旧士族,宋朝出现“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现象,说明魏晋之后门阀士族势力逐渐衰落,故选C项;科举取士制度趋于完善是宋代门第观念淡化的原因,但与唐初不符,排除A项;“禁卖婚”是打击旧士族,“婚姻不问阀阅”指人们的婚姻择偶,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而不再关心祖先名望,都不能说明妇女社会地位日益上升,排除B项;“实现”说法错误,排除D项。12.【答案】B【解析】政府推广家训经验有利于凝聚家族意识,增强家族观念,不是造成宋代以来不重视谱系的因素,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科举制度的日趋完善,使得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世家大族的门第观念不断减弱,所以是造成题干中变化的时代因素,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商品经济活跃发展的结果是冲击传统的家族观念,使得社会阶层趋于平等,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士族阶层不断衰落是唐代以来的社会现实,这使得重视谱系的观念逐步淡化,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3.【答案】D【解析】根据图示内容可知,南宋的学者将儒家思想融入到启蒙教材中,起到到普及儒学、教化时人的作用,体现了儒学教育的世俗化,故选D项;根据图示内容无法体现政府的作用,材料只有学者的作用,排除A项;图示内容仅体现了儒家教育的普及和世俗化,不能体现思辨,排除B项;宋代儒学是对传统儒学的发展,“重塑”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14.【答案】B【解析】材料强调,明清时期广东与云南以盐铜互换以互通有无,促进了两省之间的贸易往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B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南宋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两省则派员轮流办货”说明两省之间的盐铜贸易属于官方之间的贸易往来,商帮属于民间商业力量,排除C项;明清时期税制改革在货币方面主要强调白银货币化,而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关于铜的运用,排除D项。15.【答案】D【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经济、文化领域发生的剧烈变化对原有格局和秩序形成挑战。而明清所处的14~18世纪,正是世界发生巨大变化时期,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各国走上殖民扩张道路,开始资本原始积累,资本主义发展对旧的封建秩序产生巨大冲击。由此可见,明清时期的社会变化与世界上同步的,构成后者的组成部分,故选D项;明清时期的社会变化主要源自于自身小农经济高度发达、专制集权的长期发展等内部因素,由于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封建政府的闭关锁国,新航路开辟对其并未产生直接的影响,排除A项;明清时期的社会变化根源来自于内部因素,西方殖民者东进前已经逐渐发生,排除B项;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明清时期的社会变化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也体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特点,这与西方世界社会发展变化方向是一致的,排除C项。16.【答案】C【解析】据材料“一样实行编旗……清朝的亲王、贝勒、贝子、公、台等封爵”可知,清政府对内外蒙古实行统一政策,且采用清朝皇亲等级制度,有助于推动边疆和内地的一体化,也有利于清朝对北部边疆的控制,故选C项;材料“喀尔喀蒙古贵族的请求,与内蒙古一样实行编旗”表明内外蒙古同样实行编旗制度,但制度统一不代表融为一体,且该说法夸大了该制度的作用,排除A项;清朝地方实行督抚制度,清朝地方制度的重大改革与北方蒙古贵族会盟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结合所学可知,康熙帝是以武力方式粉碎了噶尔丹分裂国家的阴谋,并非会盟,排除D项。17.【答案】D【解析】据材料“将玄妙的‘天理’世俗化”“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可知泰州学派将“天理”世俗化,肯定“百姓日用”即为“圣人之道”,强调天理与百姓日常生活的结合,这就蕴含有以民为本、关心百姓的治国思想,故选D项;泰州学派从现实出发进行思考强调关注民生问题,带有某种思想启蒙作用,并未体现强烈的保守主义倾向,排除A项;泰州学派只是将“天理”世俗化,仍在传统的理学框架内进行探讨,并未对传统纲常伦理否定,排除B项;虽然泰州学派源于王阳明之学,但更注重将天理应用于实际,与理学有鲜明的差异,并没有体现回归理学的趋势,排除C项。18.【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绕地一周皆观英吉利本国之图”“必悉世界全图”可知,魏源认为英国版图遍及全世界,通过了解英国地图可以知悉全世界地图,这实际上蕴含了当时西方殖民扩张的形势,所以魏源编著《海国图志》有利于国人了解世界形势,B项正确。虽然魏源在该书中提出“师夷长技”的思想,但材料没有涉及,排除A项;《海国图志》编著于鸦片战争结束后,并非服务于对英战争,排除C项;最早介绍西方文化的是明末清初的欧洲传教士,排除D项。19.【答案】A【解析】自由贸易原则并不适用于有害的商品,如鸦片,即该观点滥用了自由贸易原则,故①正确;该学者将鸦片贸易和一般商品等同,混淆了毒品与一般商品的区别,故②正确;此观点相当于把英国对中国的侵略行径理解为是由商品种类决定的偶然行为,这没有揭示英国发动战争的侵略本质,即打开中国大门,占领中国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故③正确;该学者认为自由贸易背后的经济能力极其强大,就算不是鸦片,英国还会以别的理由打开中国的市场,因此该学者认为英国发动战争是必然的而非偶然,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20.【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晚清洋务派通过创办军用工业增加国家的军事实力,创办民用工业增加国家的财力,以挽救封建统治危机,明治政府在“殖产兴业”的过程中,积极扶植民间资本,大力发展军事工业,二者都体现了富国强兵的共同目的,故选B项;洋务企业只是单纯引用了西方的生产技术,在企业管理上依然是封建衙门式,排除A项;洋务运动中的军事工业基本上都以官办为主,日本在“殖产兴业”的过程中,直接采用资本主义经营方式,排除C项;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在主观目的上是为了进一步强化封建统治的基础,排除D项。21.【答案】B【解析】据材料“新国家之思想”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在太平天国后期,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这是在近代国际环境之下适应新时期的国家治理方略,故选B项;鸦片战争后便出现了以林则徐魏源等人的近代思想解放潮流,而非太平天国运动,排除A项;《资政新篇》中的思想并未突破中体西用,排除C项;《资政新篇》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并不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排除D项。22.【答案】A【解析】据教材第18课所学《辛丑条约》的新增知识点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就能迅速理解华北的顺天、山西乡试移到华北以外的省份进行考试这一罕见科考现象了,故选A项;华北科举考试借他省考试,势必增加组考支出,加重清廷的财政负担,排除B项;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