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二)历史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春秋时期,宗族之间的兼并频频发生,“纳其室”“分其室”“兼其室”“取其室”的事件层出不穷,如春秋初期的晋国有宗族十一家,到春秋末期只剩下韩、赵、魏三家。这些现象说明A.宗法分封体制日趋完备 B.传统政治秩序遭到破坏 C.国家统一成为历史主流 D.百家争鸣局面受到压制 2.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墨子等在各自创办的私学中自由讲学,教学方法都自成一家、各具特色;教学内容是向学生传授自己的学术观点和政治主张,并通过他们使之更为广泛地传播,这表明,当时A.思想家与教育家合二为一 B.有教无类成为思想家的教学共识 C.学在民间取代了学在官府 D.士的活跃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 3.贾谊在《新书·等齐》中描述了汉初官制:“天子之相,号为丞相,黄金之印;诸侯之相,号为丞相,黄金之印,而尊无异等,秩加二千石之上。天子列卿秩二千石,诸侯列卿秩二千石,则臣已同矣……天子卫御,号为大仆,银印,秩二千石;诸侯之御,号曰大仆,银印,秩二千石,则御已齐矣。”据此可知,汉初A.形成了完备的官僚体系 B.埋下了王国叛乱的隐患 C.继承了秦朝的政治制度 D.发展了古代的选官制度 4.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北魏迁都洛阳后规定:“吴人(江南人)投国者,处金陵馆。三年已后,赐宅归正里。”后洛阳城归正里的北徙南人渐多,有“三千余家,自立巷市”,民间称之为“吴人坊”。这反映了A.北魏政权封建化的完成 B.南北方民族差异已消除 C.南北方的文化融合加强 D.北方经济得到全面恢复5.《唐律疏议·杂律》中规定:“诸盗决堤防者,杖一百;谓盗水以供私用;若为官检校,虽供官用,亦是;若毁害人家及漂失财物,赃重者,坐赃论。”据此可知,当时A.政府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 B.国家严格保护个人私有财产 C.法律严苛且呈体系化特征 D.洪涝灾害频发威胁唐朝统治 6.蹴鞠运动在我国由来已久,白居易在《洛桥寒食日作十韵》中就描写了洛阳市区“上苑”“中桥”一带市民蹴鞠的情形;宋代《东京梦华录》中亦有“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击丸蹴鞠,踏索上竿”的记载。据此可知A.蹴鞠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欢迎 B.唐宋时期社会风气相对开放 C.体育活动丰富文学创作题材 D.经济发展助推市民文学进步 7.宋太祖将二十余万禁军的一半部署在京师,其余一半分散到外地驻扎;驻屯京师的禁军和驻扎外地的禁军经常调动,轮流换防;军队将领也须经常更换。这些举措A.分散了中枢机构的权力 B.体现了崇文抑武 C.遏制了藩镇势力的坐大 D.强化了中央集权 8.公元1008年,北宋派往辽国的使者路振记载,幽州城中“居民棋布,巷端直,列肆者百室,俗皆汉服,中有胡服者,盖杂契丹、渤海妇女耳”。这反映了当时A.辽国境内不同民族的杂处 B.宋朝民族交融的发展 C.政府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 D.猛安谋克制影响深远 9.表1表1为洪武至嘉靖时期大明宝钞价格变化。这一现象A.根源于政府吏治的腐败 B.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C.加速了白银货币化进程 D.直接促使了明朝的灭亡 10.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提到,鸦片战争后美国官员表示愿意提供制作枪炮蓝图,“被婉言谢绝”;《南京条约》的苛刻待遇“满汉官僚都能接受。倒是内中提及今后双方文书要用平等语气往来……反而使他们不安”。该材料A.揭示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本质 B.反映清统治者固守传统政治理念 C.说明清朝被迫从闭关走向开放 D.呈现出清廷的国家主权观念淡薄 11.郭嵩焘(1818-1891年)认为:“问及西洋政教风俗本源之所在,且谓合肥伯相(李鸿章)及沈幼丹……诸公专意考求富强之术,于本源处尚无讨论,是治末而忘其本,穷委而昧其源;纵然所求之艺术能与洋人并驾齐驱,犹末也,况其相去尚不可以道里计乎!”据此可知,郭嵩焘A.主张进行维新变法运动 B.仍然坚持中体西用的观念 C.倡导学习西方优秀艺术 D.认识到洋务运动存在不足 12.晚清秋瑾女士作诗:“北上联军八国众,把我江山又赠送;白鬼西来作警钟,汉人惊破奴才梦。”这首诗A.呼吁清政府进行“新政” B.阐明了八国联军侵华促成民族觉醒 C.赞誉义和团“扶清灭洋” D.肯定了发动武昌起义才能救亡图存 13.1911年11月,立宪派人士张謇致电清政府:“今共和主义之号召,甫及一月,而全国风靡”,并要求清政府“以归纳共和为福利”。这说明,当时A.清政府统治已经土崩瓦解 B.立宪派已完全转向革命 C.南北和谈取得了重大进展 D.政治转型已成大势所趋 14.1919年5月以后,《新青年》杂志从“注重个人视像的建构转向底层阶级视像的营造”,杂志话语体系也从注重思想文化的渐进式改造转向重构社会秩序的激烈式革命。这一转变A.彻底动摇了封建统治基础 B.促进了五四爱国运动爆发 C.影响了中国民主革命进程 D.改变了中国救亡图存方向 15.1927年3月,经湘、鄂、赣、粤、豫等省农民代表联席会议选举,中共党员毛泽东、彭湃、方志敏和国民党左派邓演达等人组成全国农民协会临时执行委员会;同年4月,农民协会的组织遍及广东、湖南、江西等17个省区。以上现象A.促成国民政府进行北伐战争 B.提升了农民阶级的革命觉悟 C.满足了农民对于土地的要求 D.说明土地革命路线得到认可 16.1930年9月,中共中央颁布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根本大法(宪法)大纲草案》明确指出,“实现代表广大民众真正的民权主义”乃是苏维埃宪法的一项重要原则,只有以人民为中心,才能“真正实现劳动群众自己的政权”。该草案的颁布A.标志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 B.是对孙中山三民主义的贯彻 C.体现出对广大人民利益的重视 D.推动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进行 17.图1为1939年创作的漫画《妈妈缝征衣,爸爸穿军装》。该漫画图1A.号召全民族团结一致以抵抗侵略 B.表明近代中华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C.反映了战略防御阶段的抗战现实 D.体现了中华民族抗战必胜的信心18.194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政治学习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并掀起高潮。据统计,1949年底全国业余补习学校约有14000所,学生近70万人。截至1950年6月,参加“冬学”教育的农民达1000万人,政治大学和政治训练班的人数在47万人以上。上述做法促进了新中国国民教育体系的完善 B.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C.满足了新中国经济建设的人才需求 D.为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19.图2是1965-1975年中国内地工业产值的变化情况。这反映了图2A.国民经济比例已渐趋平衡 B.三线建设促进了内地发展 C.国家经济重心转向了内地 D.内地工业成为工业化主导 20.2017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显示,中国外交政策不再强调“韬光养晦”,而是“将不再远离世界舞台中央”“更加积极主动地有所作为”。这说明A.国力提升增强了外交自信 B.中国已放弃“不结盟”外交 C.中国开始主导世界新秩序 D.睦邻友好是中国外交宗旨 21.《汉谟拉比法典》第五十三条规定:“倘若自由民怠于稳定其田之堤堰,而因此堤堰破碎,水淹(公社之)耕地,堤堰发生破碎处的自由民应赔偿其所毁损之谷物。”此规定A.利于增强人们的责任意识 B.反映了当时自然灾害频发 C.旨在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 D.激化了国家与自由民矛盾 22.罗马帝国皇帝屋大维在进行军政改革时规定:辅军(非罗马人组成的军队)士兵在服满25年兵役后,可以获得罗马公民权,其子也能以公民身份入伍。这一举措A.废除了罗马公民特权 B.导致了军队数量膨胀 C.保证了军队的战斗力 D.适应了军事扩张需要 23.据《高丽史·百官志》记载:“成宗大新制作,定内外之官,内有省、部、台、院、寺、司、馆、局,外有牧、府、州、县,官有常守,位有定员,于是一代之制,始大备。”由此可知,成宗的“大新制作”A.开启了官僚政治体制 B.借鉴了中国政治模式 C.结束了制度混乱局面 D.实现了国家政治统一业文24.玉米神是玛雅人崇拜的神灵之一。玛雅神话中玉米神是一个经历了死亡重生循环的神明,而且会在农作物的每一个生长周期开始时重生。这说明,玛雅人A.产生了较完整的宗教信仰 B.形成了完备历法纪年方法 C.已掌握了玉米种植的规律 D.熟知了“零”的数值概念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殷墟考古发掘品中有来自长江中游的硬陶瓿、长江下游的原始瓷,以及与草原文化有着密切关联的羊首刀、管銎斧、弓形器等,都体现出商王朝吸纳周边文化的博大胸怀。商文化向外辐射的背后,是社会制度、礼制思想以及生产技术的输出。更重要的物品是大约有16万片甲骨文的发现。其文字内容涉及祖先庙号、祭祀活动、狩猎征伐、天文历法、气象月相、农事百工、生老病死等。它以实物资料证实中国社会已经全面结束“史前时代”。——摘编自唐际根《殷墟是探寻中华文明之源的基点》材料二 表2河南省出土的古文字文物(部分) 拓片(或照片) 内容及数量: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安阳出土的大型牛骨刻辞,记载“王让争(人名)占卜一下,接下来十几天里,有没有什么事发生。果真有事。白天刮了很大的风。月黑风高的夜晚,五个羌人逃跑了”。拓片(或照片)内容及数量:殷墟郭家庄出土带有“亚址”二字铭文的青铜礼乐器拓片(或照片)内容及数量:河南新蔡葛陵楚墓出土竹简,记录了战国时期丰富的祭祀对象:楚文王、楚昭王、楚惠王、平夜文君、平夜子西等拓片(或照片)内容及数量:河南省卢氏县官道口镇山崖边距地表约1.5米深处出土的秦半两钱(秦统一六国后的货币)拓片(或照片)内容及数量:河南南阳东汉建宁四年周世雅墓发掘出土的买地铅券(铅质买地地契)——摘编自黄剑华《商代甲骨文与殷墟考古发展》、王祁《记(考古图)著录的亚止尊)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殷墟考古的历史价值。(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表2中文物体现的时代演化特征。(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图3中国古代的最高人口及最大耕地面积材料二为满足新增人口对粮食的需求,清朝农业开发的范围和幅度大大超越以往任何朝代,山林湖泊悉数被垦辟为农地。多熟制也成为农业生产的首选,南方的双季稻及北方的两年三熟制逐渐成为常态,番薯和玉米等高产耐旱作物的引入也进一步提升了“地”的供应能力,晚清时期粮食总产量增加至3386亿斤。然而,人均粮食占有量却由明朝的1193斤/人下跌至晚清的737斤/人。——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李小云等《中国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影响机制》(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朝到晚清时期人口和耕地面积的演变趋势。(4分) ()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朝提升粮食产量的举措,并简析当时人均粮食占有量严重下降的原因。(10分)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习近平指出:“劳动模范身上体现的‘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是伟大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劳模以其先进的精神体现,教育激励着劳动人民以行动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奋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路中,形成了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表3——摘编自王霂凡、赵冰《“变”与“不变”: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模范的变迁发展逻辑》(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家评选劳动模范的变化。(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劳动模范评选的认识。(6分)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中世纪的城市生活无疑地比农村生活更有吸引力。一个普通人都有更大的机会去做随心所欲的事。如果他有能力购买,就可以得到更多样化的食物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测试(二)历史试题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