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历史+word版含解析

2023-11-11 · U1 上传 · 13页 · 1 M

南阳一中2023年秋期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一、单选题(40×l.5=60分)1.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在思考如何发展农事生产以满足生存需要时,逐步认识到“天时”的重要性,于是形成了天象观测的传统。如距今5300年的青台遗址遗存中,指导农业的“斗柄授时”证明当时己观测出“北斗”天象。这表明我国原始农业()A.呈现出精耕细作的特征B.提升了历法的准确程度C.加速了早期国家的形成D.促进了早期文明的发展2.郭沫若在《中国史稿》一书中指出:“所谓西周的宗法制度,就是用‘大宗’和‘小宗’的层层区别把奴隶主贵族联系起来。周王自称为‘天子’,他既是政治上的共主,又是天下的大宗。”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家国一体B.政教合一C.君主专制D.等级森严3.战国时期,墨子主张“尚同”,萄子主张“群居和一之道”,韩非也感叹“大臣贪重,细民安乱……此世所以乱无霸王也”。这反映出战国诸子()A.具有统一倾向B.质疑礼乐文明C.相互交流学习D.心系苍生疾苦4.春秋时期,追逐“私利”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面对“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的现实,齐国实施了“相地而衰征”、鲁国推行了“初税亩”,逐步将“籍公田”的集体劳役地租,改变为履亩而税的家庭实物地租,不分公田私田一律按亩收税。这些举措的推行()A.标志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B.反映了传统分封宗法制度的崩坏C.有利于推动社会制度的转型D.有效保障了国家治理的物质基础5.汉武帝曾发布诏令“贾人有市籍者,及其家属,皆无得籍名田……敢犯令,没入田僮”,还在全国各地设置盐官和铁官,由大农部丞数十入主理各郡国盐铁事宜,通过均输方法统一调制盐铁。这反映出,这一时期()A.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B.交通发达便于物资调度C.国家对经济的管控加强D.重农抑商政策正式确立6.西晋时期,晋武帝特别开设“寒素科”大举寒门,到了东晋则形成了“寒门掌机要”的局面。通过这些举措()A.庶族地主取代了门阀士族B.社会阶层流动大大加快C.选官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D.皇权得到了进一步加强7.史料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为了逃避战乱和苛重的税役,大量向南方迁移,甚至大量进入传统的南方少数民族聚居区,与此同时,南疆少数民族也存在向北推移现象,通过这种双向的、对流式的迁徙杂居,南方地区汉族的夷化和夷族的汉化现象也日渐普遍。这种现象()A.巩固了大一统的政治局面B.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C.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开发D.完成了民族融合8.如表为汉至唐前期东南三个地区的郡县增置情况。据此可知,这段时期()A.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渐趋激化B.经济发展影响地方行政区划C.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D.东南地区成为政治统治中心9.钱穆先生认为,从秦汉三公九卿制到隋唐三省六部制的演变,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进步,皇帝从后台走到了前台。从制度变革层面看,这里的“进步”是指()A.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B.权力中枢决策规范化C.中央机构行政效率提高D.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10.唐朝后期推行两税法: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资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这一政策()A.放松了国家对劳动力的人身控制B.导致了唐代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C.税制更加繁复增加了农民的负担D.巩固了封建国家的土地所有制度11.苏洵描述:“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三尺竖子驰传捧诏,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惟恐不及。”该材料()A.反映宋代地方机构臃肿官员冗滥B.反映宋代解除了节度使的统兵权C.说明宋代地方机构之间相互牵制D.说明宋初措旌在维护统治稳定方面效果显著12.元世祖统治的前中期,陕西四川行省、云南行省等,与临时处理军政事务的其他行省不同,它们有较为稳定的统辖区,都位于中书省直属的腹里以外,且设置时间也比较长。这反映了()A.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被解决B.行省向地方最高机构转化的趋势C.部分行省摆脱了中书省的管辖D.行省逐步丧失了处理军政的职权13.《梦粱录》载:临平、汤村等镇市,因南渡以来靠近行都(临安),“二百年户口蕃盛,商贾买卖十倍于昔,往来辐辏,非他郡比也”。濮院镇,北宋为一草市,高宗时,曲阜濮氏扈从南下卜居于此,以农桑、机杼之利,日生万金,四方商贾云集,遂置镇。这反映出南宋时期()A.市镇兴盛深受时局影响B.四民社会秩序遭到了冲击C.重农抑商政策渐趋松弛D.传统经济形态向近代转型14.“以文书御天下”是中国古代政治运作的重要特征。下列史料与阐释对应正确的是A.AB.BC.CD.D15.有学者认为,仅就丞相制度而言,明朝经历了一个废丞相、置四辅、设内阁的历史阶段,而清朝经历了置议政大臣、设四大臣、立军机处的历史轨迹。两朝最后都形成了“兼职丞相制”的体制。“兼职丞相制”的形成从本质上反映出明清时期()A.官僚政治体系扭曲混乱B.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C.贵族政治淡出历史舞台D.前朝宰相制度变相恢复16.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等一批士大夫认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教条、空谈是明朝覆亡的重要祸根,他们倡导“思以济世”“学必实用”“不发空言”“见诸实效”的学风。这反映出()A。社会动荡推动儒者的自我反思B.经世致用成为知识分子共识C.士大夫阶层对君主专制的不满D.儒家思想开始关注现实问题17.明代中叶以后,产生了一批具有纯粹求知态度的科技学者,如徐霞客蔑视科举功名,“以生命游”“直抉鸿蒙来未凿之窍”;宋应星专门从事技术科学的研究和自然哲学的探讨,宣称“既犯泄漏天心之戒,又罹背违儒说之讥,亦不遑恤也”。这反映了()A.科技呈现出独立发展之势B.宋明理学开始走向了衰落C.自然科学理论得到了创新D.启蒙思想激发了科学精神18.民国学者蒋廷黻指出:“中国当初的目的全在禁烟。……故鸦片战争的发生,非中、英两国所预料,更非两者所预谋。战争虽非偶然的,无历史背景的,然初不过因禁烟而起冲突,继则因冲突而起报复,终乃流为战争。”下列观点与材料一致的是()A.国人预料到禁烟会导致战争B.战争的原因是英国预谋己久C.禁烟运动是鸦片战争的诱因D.社会制度差异是战争的起因19.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不仅被迫与英、法、美、俄签订城下之盟,还要面对德国、比利时等国来华请订商约,中外不平等条约关系进一步扩大。在此过程中,清政府逐渐深化条约认识,调整对外政策,呈现出从排斥“要盟”到严格信守,从“羁縻驭夷”到条约体制,从“惠及远人”到力挽利权的态势,商约观念亦随之萌生。这说明()A.华夷之辨观念已经消除B.清政府外交趋向近代化C.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D.清廷朝贡体系完全瓦解20.1844年6月,美国公使顾盛致信美国驻广州领事,认为“按照欧美奉行的国际法,每一外国人居住或暂留在任何基督教国家内都应该服从该国家的法律”,对于合众国在中国的公民,认为“受美国所派驻华官员的审判”。这反映了()A.国际法仅适用于欧美国家B.殖民者对中国司法主权的破坏C.美国获得治外法权的特权D.美国以广州为侵略中国的中心21.魏源在《海国图志·筹海篇》中大胆地提出了“以夷攻夷,以夷款夷,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指出:“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同时,他又强调“乾尊坤卑,天地定位……是以君令臣必恭,父命子必宗,夫唱妇必从”。据此可知,《海国图志》()A.势变道不变的文化反省B.侧重介绍西方的军事技术C.有利于开阔人们的眼界D.认识到工业强国的必要性22.《天朝田亩制度>带有农民革命所固有的思想色彩,是太平天国运动自身发展的产物,而《资政新篇》却与农民革命本身没有直接的渊源关系,从基本思想内容来说它是当时西学东渐的思想结晶。这反映了()A.两者是当时国内经济的产物B.前者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后者开启向西方学习的潮流D.两者都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23.如图是19世纪50-70年代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变化的趋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注:清咸丰年间,“盐引停运,关税难征,地丁钱粮复间因兵荒而蠲免(注:免除)缓征”。清政府为镇压太平天国,在国内交通要道设立关卡,依商品数量或价值加征约百分之一的税,称为“厘金”。A.晚清小农经济逐渐解体B.晚清经济呈现半殖民地的特征C.清政府强化对关税控制D.商品经济发展和通商口岸增加24.1852年,咸丰帝下令允许汉族地主举办团练。曾国藩组建的湘军逐渐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主要武装力量;李鸿章组建的淮军因配合湘军在苏、浙等地进攻太平天国亦声名显赫。这反映了当时()A.地方与中央分庭抗礼B.清朝统治危机加深C.洋务运动的成就卓著D.太平天国呈现颓势25.洋务民用企业欲从社会上吸纳资本,采取了对投资者必须支付官利(固定利息)的做法。民办公司兴起后“官利必付”也是普遍的做法,连张謇也认为:“中国且亦赖依此习惯耳,否则资本家一齐猬缩矣,中国宁有实业可言?”可见,官利制度()A.推动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B.深受中国传统经济观念的影响C.对民族工业发展具有双重作用D.有利于抵制西方列强的资本输出26.轮船招商局成立后,承运漕粮成为招商局发展的重要条件。为抢夺这笔生意,1875年,美国旗昌轮船公司表示,情愿将漕粮运费从招商局的每担6钱左右降至1钱。《申报》惊呼:“此事惊闻之下,未免太觉其减价。”因李鸿章和招商局的坚决抵制,旗昌公司才未能如愿。这反映了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A.受到中外反动势力双重压迫B.成本太高经营十分艰难C.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D.官督商办是其主要形式27.1862年8月,清政府创办京师同文馆,以外国人为教习,专门培养外文译员:1872-1875年,清政府分四批选派了120名幼童赴美国留学:1876-1877年,清政府又派遣人到英、法德等欧洲国家留学。清政府的举措()A.顺应了近代工业发展的需要B.促进了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C.标志着近代教育制度的确立D.颠覆了儒家经典的正统地位28.1894年7月,日本的福泽谕吉发表文章,认为甲午战争是“文明开化进步者与妨碍进步者之战,而绝不是两国之争”,是一场“文明与野蛮之战”,是“为了推进文明进行的战争”。此外,他还在文章中分析了战争采取的策略等。福泽谕吉此举旨在()A.揭露晚清朝廷反动的真实面目B.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C.为日本的侵略制造舆论和借口D.扩大民主革命在中国的影响29.1888年,北洋水师宣布成军后,清廷即停止拨款购船:1891年,又停拨器械弹药款项,致使北洋水师“近八年未曾添一新船,所有近年外洋新式船炮,一概乌有”。据此可推知A.晚清军事近代化受制于国家困境B.改革是重振国威的关键C.学习西方必须从本国的国情出发D.中国军备远远落后日本30.至1911年,中国已修成的铁路里程的93.1%控制在帝国主义手里。此外,外资还控制着中国机器采煤的91.9%(1912年),生铁生产的10096,棉纺生产的76.6%(1908年),内外航运的84.4%(1907年)。这类现象()A.导致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B.标志着中国沦为了殖民地国家C.在甲午中日战争结束后快速发展D.促使国家间平等关系逐步构建31.中日甲午战争后,社会上出现了“昔者不自知其为国,今见败于他国,乃始自知其为国也”的沉痛认识。因此,“国”的概念广泛兴起,“国权”“国民”“国耻”“国教”等词汇成批地涌现,“中国”“中华”“华夏”等取代“大清”成为流行词。这说明甲午战争A.使民族国家意识大为增强B.迫使清廷承认民族平等的原则C.使民主共和观念迅速传播D.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32.严复意识到引导女性进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认为女性的体质不是单纯的生物学问题,主张对女性解禁缠足,使之认识到“天下兴亡,夫女有责”,并担负起强国富民的重任。这一思想()A.将女性解放与救亡图存相结合B.为女性参政提供了制度保障C.有力地促进了革命运动的发展D.推动了清末新政的深入开展33.1899年,梁启超撰文说:“此殷忧愤激者之言,此事虽屡行于欧美,而不切于我中国今日之事势也。…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