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台山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2023-11-09 · U1 上传 · 8页 · 89.9 K

台山一中2024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2023-08)(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现代文阅读(19分)(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中晚唐时期的儒学复兴运动影响深远,其代表人物是韩愈、柳宗元和刘禹锡。此时,一种理性的态度正在酝酿成型。比如柳宗元“疑《国语》”“辩《论语》”。历史上一般都讲《论语》是孔子弟子所作,柳宗元对此就提出了明确的怀疑:《论语》里面清楚记录:了曾参临终前的遗言,而曾子在孔子晚期弟子中也算比较年轻的,既然记录了曾子的临终遗言,怎么可能是孔子的弟子所作呢?这样的话当然是曾子的弟子记录下来的。如这与我们今天的观点就非常接近了。柳宗元他们对所有问题都抱有一种特别有意思的怀疑精神,与之相伴随的是一种理性探索的态度。这种理性的态度,在一组有趣的文章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组文章源自韩愈、柳宗元、刘禹锡他们几个围绕天人问题的一场思想对话。韩愈先写了一篇文章叫《天说》,柳宗元在韩愈《天说》的基础上又写了一篇《天说》,这篇文章在完整引用了韩愈的《天说》之后,对《天说》里面的思想做了全面的反驳。而刘禹锡读到柳宗元的《天说》以后,觉得柳宗元说得也不好,就又写了一篇《天论》。这组文章都收在《柳宗元集》里。韩愈这篇文章非常有意思。文章主要面对这样一个问题:人们一般都质问,老天为什么不保佑善人呢?为什么好人不长寿,坏人活千年呢?为什么一个个坏人都活得那么好,而正直的人却活得那么委屈?韩愈在这里提出了一个特别有趣的论辩,他说你看,人与元气(天地就是元气)的关系就像虫子跟树的关系。树坏了就生虫,虫对树是一种伤害;元气坏了就生人,人对元气也是一种伤害。那你就能理解为什么上天总是保佑恶人了。因为恶人帮天地元气杀灭人,相当于我们人为树杀灭害虫。所以凡是能够为树杀灭害虫的,树会感谢他;凡为天地杀灭人的,正如恶人所做的,天地也会感谢他。我很想知道韩愈到底是在什么背景下写这篇文章的?柳宗元读到这篇文章后,就说:“子诚有激而为是耶?”你韩愈大概是受了什么刺激才故意这么说的吧,这跟你平时倡导的东西可不太一样。虽然你讲得非常巧妙,但这个讲法跟历来人们主张上天福善祸淫的方向正相反。汉代儒者强调福善祸淫之说,强调天人有感应关系,人做得对,上天会给好的征兆,人做得不对,上天会给惩罚,这在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观中体现得非常充分。韩愈的讲法和董仲舒的讲法就不一样了。柳宗元说你韩愈这是“有激而发”,就是你说话故意说得这么偏激,没必要。柳宗元说,其实你应该这么去思考,就是天跟人之间是没有关系的。天没有福善祸淫的意志,没有惩恶扬善的意志,所以人的善与恶、福与祸都是自己的行为所致。柳宗元的这个说法比较接近于儒家所讲的“无责于人,必求诸己”的态度,而人之所以应该“不怨天,不尤人”,也是同样的道理。至于刘禹锡对柳宗元的质疑,则又开出了另个脉络。刘禹锡主张“天人交相胜”,也就是说,在有些领域人的行为、人类的努力是胜天的,而在另外一些领域,天的所为是胜人的。就是“天人交相胜”的观点。仅从这组文章的对话关系来看,我们已经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时期的士大夫成长的基本精神风格。即理性化的特征和普遍怀疑的态度,一种理性的、平实的态度。(摘编自杨立华《古文运动和儒学复兴运动》)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柳宗元“辩《论语》”,对典籍进行了明确的质疑,这是当时士大夫理性态度酝酿成型的表现。B.韩愈、柳宗元、刘禹锡围绕天人问题进行了一场思想对话,使得儒家天人问题的观念逐步成熟。C.韩愈认为人与元气(天地就是元气)的关系就像虫子跟树的关系。虫子对树的伤害,就像恶人伤害人类。D.柳宗元既批驳了韩愈的天人观念,也不赞成历来人们主张的“天人感应”上天福善祸淫之说。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柳宗元说“子诚有激而为是耶”,强调了韩愈的言论过于偏激,与人们历来的观点正相反。B.文章用“无责于人,必求诸己”“不怨天、不尤人”佐证了柳宗元主张的天没有惩恶扬善的意志。C.刘禹锡主张的“天人交相胜”既否定了柳宗元的天跟人之间是没有关系的观点,也不承认韩愈的天人关系。D.作者用中晚唐时期的一场辩论来展示当时士大夫成长的基本精神,即一种风格理性、平实的态度。3.下列选项中,与韩愈天人问题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3分)A.天与人的意志是截然对立的,根本利益是相反的,由此决定二者的善恶标准也必然是根本相反的。B.被人们认为是“昏君”“庸臣”的“殃民者”通过其暴虐行为,导致人口下降,天所受到的损害就会轻一些。C.天与人之间的感应方式是天帝根据统治阶级的表现对之加以赏罚。天根据人的民意是否符合理(天理)来决定其能否实现。D.天与人之间有感应,相互联结,相互依赖,二者之间既有统一性也有对立与斗争,二者的统一是建立在“天人相乖”的基础上。4.请简要说明文本中柳宗元的理性态度体现在哪些方面?(4分)韩愈的天人感应观对我国实施的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有什么样的理论指导意义?请结合文章内容阐释。(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42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8题。(本题共4小题,16分)初,安史之乱,数年间,天下户口十亡八九,州县多为藩镇所据,贡赋不入,朝廷府库耗竭,中国多故,戎狄每岁犯边,所在宿重兵,仰给县官,所费不赀,皆倚办于晏。晏有精力,多机智,变通有无,曲尽其妙。常以厚直募善走者,置递相望,觇报四方物价,虽远方,不数日皆达使司。食货轻重之权,悉制在掌握。国家获利,而天下无甚贵甚贱之忧。常以为:“办集众务,在于得人,故必择通敏、精悍、廉勤之士而用之;至于句检簿书、出纳钱谷,必委之士类。”然惟晏能行之,他人效者终莫能逮。其属官虽居数千里外,奉教令如在目前,起居语言,无敢欺绐。晏又以为户口滋多,则赋税自广,故其理财常以爱民为先。诸道各置知院官,每旬月,具州县雨雪丰歉之状白使司,丰则贵籴,歉则贱粜,或以谷易杂货供官用。知院官始见不稔之端,先申,至某月须若干蠲免,及期晏不俟州县申请即奏行之应民之急未尝失时由是民得安其居业户口蕃息。晏专用榷盐法充军国之用。晏以为官多则民扰,故但于出盐之乡置盐官,收盐户所煮之盐转鬻于商人,任其所之,自余州县不复置官。其江岭间去盐乡远者,转官盐于彼贮之。或商绝盐贵,则减篱之,谓之常平盐。官获其利而民不乏盐。先是,运关东谷入长安者,以河流湍悍,率一斛得八斗至者,则为成劳,受优赏。晏以为江、汴、河、渭,水力不同,各随便宜,造运船,教漕卒,江船达扬州,汴船达河阴,河船达渭口,渭船达太仓,其间缘水置仓,转相受给。自是每岁运谷或至百余万斛,无斗升沉覆者。晏为人勤力,事无闲剧,必于一日中决之,不使留宿,后来言财利者皆莫能及之。(选自《资治通鉴》二百二十六)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及期/晏不俟州县/申请即奏行之/应民之急/未尝失时/由是民得安其居业/户口蕃息B.及期/晏不俟州县/申请即奏行之/应民之急/未尝失时/由是民得安/其居业户口蕃息C.及期/晏不俟州县申请/即奏行之/应民之急/未尝失时/由是民得安其居业/户口蕃息D.及期/晏不俟州县申请/即奏行之/应民之急/未尝失时/由是民得安/其居业户口蕃息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他人效者终莫能逮”中的“逮”与“逮奉圣朝”(《陈情表》)中的“逮”含义不同。B.文中“户口蕃息”中的“蕃”和“可爱者甚蕃”(《爱莲说》)中的“蕃”含义相同。C.“率一斛得八斗至者”中的“率”与“率赂秦耶”(《六国论》)中的“率”含义不同。D.“斛”,计算粮食的容器,南宋以前,十斗为一斛,南宋末年改作五斗为一斛。8.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具州县雨雪丰歉之状白使司,丰则贵籴,歉则贱粜。故但于出盐之乡置盐官,收盐户所煮之盐转鬻于商人,任其所之。(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本题共5小题,20分)兴平二年,公孙瓒既杀刘虞,尽有幽州之地,志气益盛,恃其才力,不恤百姓,记过忘善,睚眦必报。衣冠善士,名在其右者,必以法害之,有材秀者,必抑困使在穷苦之地。或问其故,瓒曰:“衣冠皆自以职分当贵,不谢人惠。”故所宠爱,类多商贩、庸儿,与为兄弟,或结婚姻,所在侵暴,百姓怨之。先是,有童谣曰:“燕南垂,赵北际,中央不合大如砺,唯有此中可避世。”瓒自谓易地当之,遂徙镇易,为围堑十重,于堑里筑京,皆高五六丈,为楼其上。或问其故,瓒曰:“兵法,百楼不攻。今吾诸营楼橹数十重,积谷三百万斛,食尽此谷,足以待天下之事矣。”建安三年冬十二月,袁绍连年攻公孙瓒不能克,以书谕之,欲相与释憾连和。瓒不答,而增修守备。先是,瓒别将有为敌所围者,瓒不救,曰:“救一人,使后将恃救,不肯力战。”及绍来攻,瓒南界别营,自度守则不能自固,又知必不见救,或降或溃。绍军径至其门,瓒遣子续请救于黑山诸帅,而欲自将突骑出傍西山,拥黑山之众侵掠冀州,横断绍后。关靖谏曰:“今将士莫不怀瓦解之心,所以犹能相守者,顾恋其居处老小,而恃将军为主故耳。坚守旷日或可使绍自退若舍之而出后无镇重,易京之危,可立待也。”瓒乃止。绍渐相攻逼,瓒众日蹙。四年春三月,黑山帅张燕与公孙续率兵十万三道救之,未至,瓒密使行人赍书告续,使引五千铁骑于北隰之中,起火为应,瓒欲自内出战。绍候得其书,如期举火。瓒以为救至,遂出战,绍设伏击之,瓒大败,复还自守。绍为地道,穿其楼下,便烧之,楼辄倾倒。瓒自计必无全,乃悉缢其姊妹、妻子,然后引火自焚。关靖叹曰:“前若不止将军自行,未必不济。吾闻君子陷人危,必同其难,岂可以独生乎!”策马赴绍军而死。(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卷八·袁绍讨公孙瓒》,有删改)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上。(3分)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右,指“在……之上”。古人常以右为贵、为上,如右戚、右族、无出其右。B.楼橹,古代供守兵燎望敌军动静的无顶盖高台,用于侦查,亦可配合进攻。C.蹙,指“窘迫”,与《红楼梦》中“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的“蹙”字意思不同。D.赍,指“携带”,与《谏逐客书》中“藉寇兵而赍盗粮”的“赍”字意思相同。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公孙瓒因听童谣说唯有易县可以避世,于是把军队迁到易县驻扎,挖掘壕沟,修建土丘、楼宇,以守代攻。B.公孙瓒不去援救被敌人包围的别将,是因为他担心一旦援救,以后其他将领便都会依靠援救,消极怠战。C.公孙瓒想亲率突骑出奔西山,集结黑山兵众攻冀州,切断袁绍后路,但关靖认为此时军心不稳,将军不宜离开易京。D.公孙瓒与儿子的密信被袁绍的巡逻兵截获,导致计划失败,后虽回城继续坚守,终难逃身死兵败的结局。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衣冠皆自以职分当贵,不谢人惠。(4分)吾闻君子陷人危,必同其难,岂可以独生乎!(4分)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公孙瓒最终被袁绍攻克的原因。(3分)(三)阅读下面古诗,完成14~15题(本题共2小题,9分)江上杜甫江上日多雨,萧萧荆楚秋。高风下木叶,永夜揽貂裘。勋业频看镜,行藏独倚楼。时危思报主,衰谢不能休。【注】此诗为杜甫五十五岁滞留夔州所作。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描写了夔州秋景,“荆楚”点明作者此时远离故园,漂泊异乡。B.颔联“木叶”描写秋风中树叶纷纷凋零的场景,凸显了环境的萧瑟。C.尾联直抒胸臆,尽显动荡局势下诗人报国的拳拳之心和不悔之志。D.本诗意境凄楚悲凉,但呈现了诗人潇洒积极、昂扬乐观的精神面貌。15.《冷斋夜话》云:“诗句有含蓄者,如老杜‘勋业频看镜,行藏独倚楼。’”请结合具体词句,分析本联蕴含的思想感情。(6分)(四)名篇名句默写(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赤壁赋》一文中,客人感伤个人在天地间短暂与渺小,用比喻的手法写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消极至极。(2)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自己编写《史记》“”,便遭遇了李陵之祸,因痛惜这部书不能完成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