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级历史科开学测试试卷一、选择题1.下表是史籍中关于商初大臣伊尹的记载,如表所示,据此能被认定的史实是史料记录内容《竹书纪年》《战国晚期)仲壬崩,伊尹放太甲于桐宫,乃自立也。伊尹即位,放太甲七年,太甲潜出桐宫,杀伊尹。《史记·殷本纪》(西汉)帝太甲既立三年,暴虐,不遵汤法,乱德,于是,伊尹放之桐宫。伊尹摄行政当国。帝太甲居桐宫三年,悔过自责,反善,于是伊尹乃迎帝太甲而授之政。A.伊尹对商初政局影响很大 B.太甲应是武力夺回王位C.伊尹是不得已摄政的贤臣 D.太甲因失德丧失过王位【答案】A【解析】【详解】通过《史记•殷本纪》的记载内容可知,太甲即位后三年间,暴虐无道,不遵从商汤留下的法制,伊尹将太甲放逐到桐宫,之后伊尹代君王执政,治理国家,太甲在桐宫的三年悔过自新,于是伊尹亲自去迎接太甲并还政于太甲;通过《竹书纪年》可知,仲壬去世后,伊尹放逐太甲于桐宫并自立为王,七年后,太甲从桐宫逃出并杀了伊尹。两段史料的记载虽有出入,但都反映了伊尹对商初政局的重要影响,A项正确;B选项太甲武力夺回王位与《史记》记载不符合,排除B项;C选项不符合《竹书纪年》的记载,排除C项;太甲因失德丧失过王位只符合《史记》的记载,排除D项。故选A项。2.武术是中国传统的体育项目。如表体现了中华武术蕴含的独特魅力,由此可知中华武术()技击观一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后发先制、性命双修健身观形神合一、内外兼修、内养性情、外练筋骨意境观形意统合、形神兼备、天人台、物我两忘抱拳礼右手握拳,寓意尚武;左手掩拳,寓意崇德A.浸润着传统文化理念 B.凸显礼仪教化与伦理秩序C.根植于传统佛道思想 D.决定国人精神品格的形成【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本题材料“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左手掩拳,寓意崇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大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刚柔并济等政治、经济、治国、军事策略,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以柔克刚”体现了道家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寓意崇德”体现了儒家德政思想,可见中华武术浸润着传统文化理念,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关于“伦理秩序”的相关论述,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华武术浸润着传统文化理念,没有体现中华武术根植于传统佛道思想的结论,排除C项;中华武术无法对国人精神品格的形成起决定作用,排除D项。故选A项。3.下图是经不完全统计整理的两汉士人家庭官职代间传承的情况。据此可推知,两汉时期()A.职官阶层属性划分明显 B.官职世袭制开始被打破C.家世背景影响社会流动 D.官员执政能力不断降低【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两代连续为官的比例下降,三代和四代及以上连续为官的比例上升,说明家世背景影响官员任命,进而影响社会流动,C项正确;职官阶层属性划分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A项;两汉官员依靠察举制选拔,未体现官职世袭制,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官员执政能力,排除D项。故选C项。4.5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北魏)入主中原后,根据汉地传统钦定流品出身秩序,妥善安置滞留乡梓的汉人士族,依照魏晋惯例广泛吸纳汉人士族步入官场,放宽世资核算的标准,并充分满足其提升门第的利益诉求。北魏这些措施意在()A.整合民间力量以扩大统治基础 B.推动不同民族间的交流与交融C.强化政治认同以维护鲜卑统治 D.加快少数民族政权的汉化进程【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5世纪末(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北魏入主中原后根据汉地传统施政,有利于获得汉人的认可与合作,从而强化政治认同以维护鲜卑统治,C项正确;据材料“依照魏晋惯例广泛吸纳汉人士族步入官场,放宽世资核算的标准,并充分满足其提升门第的利益诉求”,目的是整合民间力量以扩大统治基础,但只是其中的一个目的,不是根本目的,排除A项;这些措施有利于推动不同民族间的交流与交融,但不是主要目的,排除B项;“加快少数民族政权的汉化进程”是影响,不是主要目的,排除D项。故选C项。5.如图是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主要产粮区示意图。该时期是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主要产粮区主要是在黄河中下游,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此时应该是隋唐时期,故选B;秦汉时期主要产粮区应该是在黄河中游,特别是关中地区,排除A;宋元和明清时期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长江中下游成为粮食的主要产区,与图示内容不符,排除CD。6.宋朝在州府设通判,重要州府设两名,民户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通判有自己专属的衙门通判厅,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据此可知,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A.规范地方行政 B.防止武人干政 C.提升军事能力 D.削弱州府权力【答案】A【解析】【详解】题干信息重点阐释了通判的建制员额、职责权限,通判的设置起到了协理政事、审核把关、权力监督及制衡等作用,有助于行政程序规范化和流程化、弥补知州(知府)不足之处、避免出现重大失误以及防止权力的滥用、误用,因此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在于规范地方行政,A项正确;“干政”是指干预朝政(中央权力),题干信息说的是地方,此外任知州的一般是文官,武官担任较少,说通判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武人,显得多此一举,B排除;通判一般都是文官,且相互制约,不能提升军事能力,排除C项﹔通判与知州一起行使州府权力,州府总体权力未变,只是分散了,削弱的不是州府,而是知州,排除D项。故选A项。【点睛】本题围绕宋代官职“通判”的概念展开,通过对通判的建制员额、职责权限等进行阐述,从规范地方行政的角度考查通判设置的目的,学生只有深入理解“通判”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通判协政理事,任责督察),方能准确作答。本题可尝试从“副手”、“参谋”、“审核员”“监督员”等身份理解通判。(改编自教育部教育考试院:2022年高考历史全国卷试题评析)7.下图为元帝国构建示意图。据图可知,元朝()A.实行中书省总领全国军务的制度B.边疆治理呈现与内地差异化特征C.蕴含了多元统一的国家治理智慧D.行省制是对中央行政制度的创新【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通过观察图片可知,元朝以宣政院管理藏族人,以岭北行省管理蒙古人,以中书省和行中书省管理汉族等民族,其帝国构建蕴含多元统一的国家治理智慧,C项正确;中书省是元朝最高行政机构,排除A项;元朝对边疆的成功统治更多地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排除B项;行省制是地方行政制度的创新,利于加强元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排除D项。故选C项。8.金朝的三次政治制度改革改革统治者部分内容第一次金太祖和金太宗将部落联盟机关改造为勃极烈制度,国家重大事情都要召开勃极烈会议来解决。第二次金熙宗废除了勃极烈制度,在中央设立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但三省要职多由宗亲担任。第三次海陵王废除中书、门下省,确立尚书一省为皇帝控制下的唯一最高辅政机构。上述改革()A.满足了大一统政权的需要 B.促使金朝完成了封建化进程C.有利于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说明三省制具有很强适应性【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和选项表述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范围为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从金太祖到海陵王,金朝统治者逐渐取消了勃极烈制度,建立了三省制,最终确立尚书一省为皇帝控制下的唯一最高辅政机构。这种转变有助于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C项正确;金朝不属于大一统王朝,排除A项;金朝废除中书、门下省,确立尚书一省为皇帝控制下的唯一最高辅政机构,这不能证明金朝已经完成封建化进程,排除B项;三省制最终被改为一省制,意味着三省制也不能适应皇权不断加强的需要,排除D项。故选C项。9.中国古代有大量外来的农作物传入并推广种植。秦汉到唐宋之间传进来的基本上叫“胡”,例如胡萝卜、胡椒、胡瓜等;宋到明清时期传入的基本上叫“番”或者“洋”,例如番薯、番茄、洋芋等。外来作物命名的变化反映了()A.精耕细作农业模式的发展 B.民间对外来事物接受态度不同C.对外贸易路线重要变化 D.西方殖民侵略不断加深的影响【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秦汉到唐宋之间传进来的基本上叫“胡”,宋到明清的时候传进来的基本上叫“番”。这个命名规律其实体现了贸易线路的改变,叫“胡”的是走西域的陆路传进来的,叫“番”的是走海路传进来的,可以看到一个海权逐渐替代路权的过程,其中暗含着贸易轨迹的转变,C项正确;材料所述与小农经济无关,排除A项;胡或番的称谓不能反映民间接受态度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中物种的传播及称谓的变化与西方殖民侵略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0.清朝在统一蒙古族地区后,实行了盟旗制度。盟旗各自为政,互不统属。旗的基本设置是呈金字塔的层级管理体制,位于金字塔上层的是旗札萨克,旗札萨克负责旗内一般行政、军事等事务,从本旗王公贵族中选择,经理藩院上报皇帝任命,并由理藩院监管。这一-制度A.完全仿照八旗制度创制而成 B.体现了独特创新的治边智慧C.激化了蒙古部族的利益冲突 D.扩大了民族地区自治的权限【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清代盟旗制度下盟旗各自为政,互不统属,旗札萨克由皇帝任命,理藩院监管,完善了蒙古部族的治理体系,强化了中央政府的集权统治,体现了独特创新的治边智慧,B项正确;A项错在“完全仿照”,盟旗制度具有创新性,排除A项;盟旗制度有利于缓解蒙古族的利益冲突,排除C项;盟旗制度不属于民族地区自治,排除D项。故选B项。11.如图为清代咸丰同治时期政府财政收入中田赋、关税、厘金(初为筹措军饷而在内地交通要道对过往货物额外加征的一种商税,后成为定制)构成变化情况。图中“▄”“▲”“◆”分别代表的是()A.关税、厘金、田赋 B.田赋、关税、厘金C.田赋、厘金、关税 D.关税、田赋、厘金【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代咸丰同治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及图片信息可知,1853年为筹措军饷开始设立了“▲”,结合所学知识,这是受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代表厘金,1851年,“▄”低于“◆”,结合所学知识,清王朝的财政收入主要靠田赋,关税少于田赋,所以,“▄”代表关税,“◆”代表田赋,A项正确;据所学知识,田赋是主要财政收入,应该是三项中最高的,所以,“◆”是田赋,排除B项;据所学,关税少于田赋,所以,“◆”不是关税,排除C项;据所学知识,田赋一直都有,所以,1853年开始设立的“▲”不是田赋,排除D项。故选A项。12.观察下图,结合所学,下列选项中,对中国近代工业在一战期间的发展,解读正确的是()①轻工业有了显著的发展 ②重工业有了一定的增长 ③形成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④新建厂矿企业的速度和规模空前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895-1919年中国近代工业厂数和资本统计图(部分)”中信息可知,轻工业如纺织工业、食品工业在1914-1919年的工厂数与资本数比1895-1913年增长较快,表明在一战期间轻工业有了显著的发展,所以①正确;重工业如机械五金工业、化学工业、冶炼工业在1914-1919年的工厂数与资本数比1895-1913年有了一定的增长,表明重工业有了一定的增长,所以②正确;结合所学可知,一战期间的短短几年,新建厂矿企业和新增资本的速度和规模空前,所以④正确。由此可知,①②④均符合题意,B项正确;一战期间重工业虽然有一
广东省广州市执信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 历史试题(解析版)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