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第八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二)历史试卷

2023-11-09 · U1 上传 · 7页 · 106.2 K

重庆市第八中学2024届高考适应性考卷(二)历史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西汉时期成都大商人罗哀除了垄断巴蜀盐井之利以外,还往来长安、巴蜀之间,厚赂外戚王根、幸臣淳于长,依仗他们的势力,在各郡国大放高利贷,没有人敢于拖欠。这反映了A.汉代长途贩运发展迅速 B.外戚权臣垄断国家财权C.西汉时期商人地位很高 D.当时官商勾结盘剥人民2.“物勒工名”制度始于舂秋时期,它是指器物的制造者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上面,《唐律疏议》中明文记载:“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功有不当,必行其罪。”这说明“物勒工名”制度A.是君主专制制度的重要体现 B.是手工业高度发达下的产物C.从侧面反映了古代工匠精神 D.提升了民营手工业生产效率3.北宋史学家司马光曾述:“初,回纥风俗朴厚,君臣之等不甚异,故众志专一,劲健无敌。及有功于唐,唐赐遗甚厚,登里可汗始自尊大,筑宫殿以居,妇人有粉黛文绣之饰。”材料反映出A.唐回交流促进中华民族的发展 B.唐高宗时回纥助力唐政府灭东突厥C.回纥被唐朝各种制度文化同化 D.回纥是唐朝时期北方最强大的民族4.范仲淹《上执政书》:“今国家有劝农之名,无劝农之实。每于春首,则移文于郡,郡移文于县,县移文于乡;乡矫报于县,县矫报于郡,郡矫报于使。利害不察,上下相蒙。”材料主要反映了北宋时期A.政府注重发展农业 B.对吏治的整顿势在必行C.政令传递复杂繁琐 D.中央对地方控制很严格5.女真族首领努尔哈赤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二月令文臣额尔德尼,噶盖利用劳古文字母创制满文。满文创制成功后,立即应用于实际。发布指令文告。往来文书章奏议论以及记录档案等均据以书写。这一做法意在A.巩固清王朝的统治 B.增强女真族凝聚力C.确保公文流通顺畅 D.维护满蒙友好关系6.翦伯赞在《中国史纲要》写道:“康熙曾利用传教士南怀仁(比利时人)、白晋(法兰西人)等人替清朝政府编修历书、制造火炮、绘制地图,都取得了一些成绩……康熙亲笔删改的传教士德理格、马国贤上教化王(即教皇)书中,即指出为了报答皇帝的恩宠,希望教化王能派更多精通天文、律吕、算法、画工、内科、外科的传教士来中国效力。”材料主要表明A.西方传教士对中国文化渗透较深 B.明清“西学东渐”主流是传播科技C.清朝统治推行者开放的对外政策 D.康熙帝对西方的科学技术非常重视7.光绪十三年(1887年),张之洞在致总理衙门的信中写道:“粤省民间素用花生油,……而花生之利为最。山农贫苦,以此为生,花生既收,必须榨制工作万千藉以糊口,即榨油所余之花生枯如北方之豆饼,用以粪田种蔗,取资甚多,为利甚厚……自火油(石油分馏出的煤油)盛行,相形见绌,销路愈滞,价值日昂。种植少则害在农,榨制稀则害在工,贩卖微则害在商。”这反映出A.外资经济导致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火油逐渐成为我国主要燃料C.机器制成品排挤传统手工业产品 D.花生减产动摇国民经济基础8.19世纪六十至九十年代初,清政府相继设立江南制造局附设机械学校、福州船政局附设船政学堂、天津电报学堂、天津武备学堂、广东水师学堂等学校。……风气稍开之后,又出现了以西学为主的自强学堂,甚至旧式书院也开设了一部分西学课程。这些做法旨在A.推动官学教育全面近代化 B.着力培养专业化军事人才C.废除科举落实学堂选官制 D.倡导科技推进清政府自救9.近代上海《点石斋画报》有一幅《伏阙陈书》,图上有题记:“台湾为南洋门户,自经李傅相与倭订约,允将全省拱手让之,全台人士义愤填膺……其闽省诸孝廉之在京会试者……赴都察院陈情,继而浙江、广东等十七省孝廉联名呈请代奏,众口一词,皆谓此地万不可让……”该图反映了A.广大人民群众关心国事B.民族危机动摇清政府统治基础C.维新变法运动拉开序幕D.台湾人民积极投身反割台斗争10.1896年4月,日本明确提出在重庆设专管租界。而在其后几年中,并无日本商民到重庆居住,日方便将此事搁置但在八国联军打进津京后,英、法加大了在当地买地的力度,有设租界之意。日本驻重庆副领事山崎桂声称:”此时落实条约权利、(在渝)设定我国租界,是当务之急。”这上要说吸当时日本A.在甲午战后所获特权未得到落实 B.在重庆贸易活动日益频繁C.企图与西方列强争夺在中国权益 D.对华政策取决于英法态度11.1917年,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明确举起了文学革命的旗帜。他主张文学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内容上要进行一次革命,提出了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一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二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三曰推倒迁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材料表明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文学革命A.究绘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 B.适应了思想解放的现实需要C.为发动辛亥革命扫清障碍 D.有利于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12.1920年,周学熙在成立棉垦公司时曾说:“自治以地方之公款,办地方之公益,公司亦以同人之股款,谋同人之公益;自治以地方之绅士,握地方之事权,公司亦以公司之股东,握公司之事权;……治可由公司而推,公司即为自治之本,更不独棉垦之蒙利而已,亦何惮而不为哉。周学熙认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玉要得益于A.经营管理模式的积极创新 B.北洋军阀的大力扶植C.民主共和思想的广泛传播 D.西方国家的资金投入13.1925年,《中国共产党告农民书》发表,文中阐述农民为了摆脱压迫,必须通过组织农民协会为自己获取基本权利。工人与农民同属被压迫的以劳力谋生的劳动阶级,应该采取工农联合的方式开展工农运动,为取得革命胜利作准备。材料说明当时中国共产党A.努力促成国共的第一次合作 B.存在右倾机会主义错误C.重视革命力量的发展和壮大 D.在北伐战争中影响提升14.下表是《革命根据地财政经济史长编》中1930年10月闽西省工农兵政府财政支出决算表(节选),表中信息可以用于论证当时闽西省苏区1930年10月闽西省工农兵政府财政支出决算表(节选)(单位:元)项目膳食费政卫队文化部交通总局红报社闽西医院医药费红军学校军服费数额608.85703.541512251227291952562950205167174198938.28A..面临艰难的政治军事形势 B.土地革命卓有成效C.首要任务是发展文化教育 D.人口数量有所下降15.1939年3月,国民政府交通部成立驮运管理所,专门负责战时西南地区的驿运。在管理所下专门设置川黔驿运管理分处,在四川驿运线路的选择、延伸,驿运车辆的添置、更新,驿运点的连接与其他运输工具的联运以及驿运人员的组织、牲畜的调配和生活配套设施的建设等一系列问题上,做了大量工作。驮运管理所的设置A.表明西南地区交通运输网络已经完备 B.预示着敌后战场即将成为抗日主战场C.为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提供物质保障 D.对抗日战争的胜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5分。16.(2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我国当铺历史十分悠久,早在汉代就已出现,只是那时还处在萌芽时期。典当业到了宋代,由唐代的专营与兼营并立,逐渐向专营发展、正式成为了一种行业。宋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写道:“杭城风俗……且如士农工商、诸行百户,衣巾装着,皆有等差。……质库(当铺)掌事,襄巾着皂衫角带。”《澹庵集》中记录到:四川僧人宝觉图迟大师在修茸寺院后,“又以钱二十万为所谓长生钱”……由此可见,在宋代官办和民办当铺已经颇为发达的情况下,寺院的当铺经营活动也十分活跃。在宋代,能到当铺进行抵押的物品,除一般的金银珠玉外,有时甚至包括奴婢、牛马等,劳动人民也以生活用品作抵押,并出现以谷物抵押换钱的“谷典”。——摘编自《中国古代金融与商业》材料二清代出现以各级军政衙门或贵族官僚出资开设的“官当”,仅从《查抄和珅住宅花园清单》所见,大学士和珅一人就置有当铺75座,本银3000万两,……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山东泰州府平民刘虞吉具状控告前学政、时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宫梦仁,讼词称:“恶总辖山东学政,……于泰州坡子坊自开天成典铺一座。当身杪板一副、杪板四块,价值五百七十两,止当本银十六两,票写四分行息。及完本利取赎,又不发原物交代,违禁取利。”——摘编自曲彦斌《中国典当史话》材料三北京典当业,乃旧式商店之典型,为各业冠,惟自逊清末叶迄今,典当业日趋衰落……按光绪庚子以前,统计北京当业共210余家,迨民国元年壬子兵变以后,则一落为170余家,……目下全市仅存有87家……考其衰落原因,可分为数端……光绪二十三年,户部以当商取利较厚,税额犹轻,因奏准自是年起,每年当税每家自五两增至五十两。迨民国三年,财政部以典当为大宗营业,又有厘订当税,加重征收之举、较昔加倍。……北京典当,率以十八个月为满期,盖当物在未满期以前,典当又不能自由处分也……典当期满,货物积压至5、6月,向来值在数千元者,今值数百元而已。……故时至今日,典当业实有从速改善之必要,——摘编自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北京典当业之概况》(1940年7月)材料四总而言之,任何时代,只要商品货币经济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其经济的发展便离不开一定的金融支持。作为高利货资本活动形态之一的典当业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发挥它的作用的,因而它为生产、流通、生活所必需,能够稳定地发展。其经济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即表现在这里。——摘编自《中国典当制度史》(1)根据材料一,归纳宋代典当业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发展的有利条件。(8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代“官当”的危害。(4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至民国时期北京典当业为何衰落。(6分)(4)综上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典当业具有怎样的意义。(6分) 17.(19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清时期,在礼俗传统的影响和规制下,徽州宗族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息讼思想。针对当地常见的土地归属类、户婚财产类以及墓地侵占类等纠纷矛盾,徽州宗族秉承息讼观念,主张一方面通过家规、宗规等民间规约来约束宗族成员的行为活动,形塑其礼让精神,使其行为能够符合礼俗传统,藉此预防纠纷矛盾的发生;另一方面则强调在宗族内部成员之间或宗族与宗族之间出现争执时,矛盾双方应通过协商调解的方式,根据当地的习惯法来化解彼此之间的问题。——摘编自郭敬东《明清徽州乡村息讼观的内在逻辑与实施路径》材料二徽州地处万山之中,对外交流不便,民众长期生活在宗族社会,接受宗族的教化,如“绩邑士人,除应试外,足不出里。农工、妇女亦终岁家居,不知乡里外有何世界。徽州宗族对民众的教化和“忠臣顺民”思想的灌输,是晚清之前宗族能够有效控制民众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随着一些学生出外学习和报纸的传入,外部新的思想和观念传入到了徽州地区,徼州民众在思想和观念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解放。“近今新学发明,士人亦幡然有远志,负书担囊,肩背相望。抑闻有东渡大和,西赴欧美以博求新智识者。”——摘编自王灿《论晚清时期徽州宗族对民众控制力的变化》材料三宗族观念有其正向功能,维持家庭和睦与家族和谐,是稳定基层社会秩序的重要支柱。但从阶级斗争角度看,宗族观念本质上是狭隘的、封建落后的,掩盖了宗族内的尊卑等级,更掩盖了阶级的身份。宗族观念引发的宗族械斗,导致农民之间内耗而削弱农民阶级的团结。中共追求劳苦大众的解放,必须克服底层人民这种互相伤害的狭隘性。开展土地革命的前提是唤醒广大农民的阶级意识,但这毕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于宗族经济基础及组织权力的改造能直接看到成果,而存于人内心深处的宗族观念改造效果却难以衡量。——摘编自郭为桂、钱珠栎《土地革命战争前期党对地方宗族势力的改造》(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徽州宗族息讼思想的特点。(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徽州宗族对民众控制力减强的背景。(7分)(3)根据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