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二)历史试题(A卷)(解析版)

2023-11-09 · U1 上传 · 14页 · 69 K

炎德·英才大联考雅礼中学2024届高三月考试卷(二)历史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时量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据考证,曾侯乙编钟上一句铭文为“临有江夏”,提到了“夏水”,这与《左传》中记载公元前529年楚灵王在乾溪之役(楚国内乱)众叛亲离后“王沿夏,将欲入鄢”中的“夏”一致,都是汉水别名。这表明()A.文物比文献记载更可靠 B.曾国建国于春秋中晚期C.文物与文献可相互印证 D.曾楚两国有过正面交锋【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曾侯乙编钟上的一句铭文……《左传》中记载公元前529年楚灵王在乾溪之役(楚国内乱)众叛亲离”可知,文物属于实物史料,《左传》属于文献史料,相互佐证既有利于史料证伪,也有利于还原历史事实,C项正确;文物与文献是否可靠要经过考证,排除A项;曾国建国于何时材料未提到,排除B项;题干信息中唯一提到的战争“乾溪之役”属于楚国内乱,排除D项。故选C项。2.秦代民田占有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对有爵者实行赐田制,二是对无爵者实行授田制。无论是赐田制还是授田制,皆为土地私有制。该政策的推行()A.有利于封建经济发展 B.推动国家统一的实现C.打击了地方贵族势力 D.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通过赐田和授田,发展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土地利用率,有利于封建经济发展,A项正确;秦代指秦朝统一后的历史时期,排除B项;打击了地方贵族势力与“对有爵者实行赐田制”不符,排除C项;赐田和授田并不能抑制土地兼并,排除D项。故选A项。3.晋孝武帝时,贾弼之在朝廷的支持下广收百氏谱记,写成了《姓氏簿状》,建立了正式的士族家谱档案;王僧孺受梁武帝之命改定百家谱,著有《十八州谱》等著作。这些举措()A.深受门阀制度的影响 B.完善了血缘宗法制度C.加速了社会阶层流动 D.践行了儒家治国理念【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姓氏簿状》和《十八州谱》的修订,是为了突出世家大族的特殊地位,进而维护其特权,反映了这些措施深受门阀制度的影响,A项正确;宗法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崩溃瓦解,排除B项;门阀政治不利于社会阶层流动,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儒家治国理念,排除D项。故选A项。4.唐太宗曾对门下省长官说,国家“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或有护己之短,忌闻其失,有是有非,衔以为怨。难违一官之小情,顿为万人之大弊,此实亡国之政”。据此可知,当时()A.政治体制中蕴含着理性色彩 B.君主专制干涉政府的运行C.中枢机构以权谋私现象突出 D.三省六部制存在严重弊病【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可知,设立三省的目的是相互监督,避免出现决策的失误,体现了政治体制中蕴含着理性色彩,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君主专制的干涉,排除B项;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政治体制中蕴含着理性色彩,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5.“斗茶”是中国古代评比茶之优劣的一种方式。据北宋蔡襄《茶录》记载:“建安民间试茶,皆不入香,恐夺其真。”可知,斗茶之风由贡茶之产地——福建建安兴起。到了宋代,从制茶者到茶商,从民间到皇宫,从百姓到文人雅士,各个阶层都爱玩斗茶。由此可见,宋代()A.经济重心南移已完成 B.社会生活平民化趋势加强C.茶叶在全国普遍种植 D.文人雅士引领了社会潮流【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到了宋代,从制茶者到茶商,从民间到皇宫,从百姓到文人雅士,各个阶层都爱玩斗茶。”可知,宋代从皇宫到文人雅士都喜爱民间斗茶,表明宋代的社会生活普通化、大众化,体现了宋代社会生活平民化趋势加强,B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时期,排除A项;茶叶在全国普遍种植表述太绝对,有的地方不适宜种植茶叶,排除C项;由材料“到了宋代,从制茶者到茶商,从民间到皇宫,从百姓到文人雅士,各个阶层都爱玩斗茶。”可知文人雅士也是斗茶阶层之一,看不出引领作用,排除D项。故选B项。6.契丹建国后向东扩张,灭渤海国后,包括女真、铁骊、达卢古、鼻骨德等东疆部族纷纷主动臣服,成为辽朝羁縻统治下的属国属部。辽太祖在渤海故地仿旧制建东丹国,辽太宗时诏命东丹举国西迁。辽朝在东北的扩张()A.激化了国内阶级矛盾 B.促进了农耕与游牧文明的交流C.加剧了民族政权对峙 D.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朝(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契丹政权灭渤海国,对女真等部族羁縻统治,仿其旧制建东丹国,命东丹国西迁等,加快了与东北各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D项正确;激化了国内阶级矛盾与“东疆部族纷纷主动臣服”等不符,排除A项;据所学,契丹政权与东北等部族均为游牧民族,排除B项;灭渤海国、迁东丹国,实行羁縻统治等,削弱而非加剧了民族政权对峙,排除C项。故选D项。7.明初对地方高层政区的管理实行都指挥使司、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三司分立,并分属中央三个不同的机构。明后期陆续向各地派遣总督、巡抚,统驭三司,总揽地方权力,逐渐成为固定的职位。督抚的设置A.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 B.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C.奠定了行省制度的基础 D.完善了地方行政制度【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明后期陆续向各地派遣总督、巡抚,统驭三司,总揽地方权力,督抚的设置主要是对地方权力的整合,有利于迅速解决三司分权带来的弊端,高效解决地方事务,提高行政效率,B项正确;明朝三司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而督抚的设置是为了提高行政效率,排除A;元朝是已经确立行省制度,排除C;督抚制度是对地方管理制度的调整,不能说是完善,排除D。8.明末,市面上出版了《天下水陆路程》《天下路程图引》等一类由商人编撰的书籍,介绍了国内主要的水陆交通要道。有的书后还附有一些诗文,描述商旅艰辛。这反映出当时()A.地理知识受到关注 B.商人支持出版事业C.长途贩运贸易兴盛 D.经世致用思想传播【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明末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天下路程图引》等一类由商人编撰的书籍,介绍了国内主要的水陆交通要道。”及所学可知,明末商人在经商的过程中记录了国内主要的水陆交通要道,并且在市面上出版了《天下水陆路程》,适应了当时长途贩运贸易发展的需求,C项正确;材料并不是强调地理知识受到关注,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A项;材料并未强调商人支持出版事业,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B项;经世致用一词由明清之际思想家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等提出。他们认为学习、征引古人的文章和行事,应以治事、救世为急务,反对当时的伪理学家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对后人影响很大。选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9.李贽认为六经不过是史官过分的“赞美之语”和孔孟之徒“记忆师说”的残缺笔记而已,并不是什么“万世之至论”。他强调“各从所好,各聘所长”,充分发挥个人的才能和个性。他的主张()A.动摇了儒学统治地位 B.具有近代思想启蒙的意义C.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 D.反映正在成长的市民意识【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六经不过是史官过分的……并不是什么万世之至论……充分发挥个人的才能和个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促使了思想上的变化,D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学统治地位,排除A项;李贽的思想仍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并不是近代思想,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李贽对理学的批判,不能得出其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态度,排除C项。故选D项。10.下表康熙年年间苏州织造李煦奏折内容摘录。由此可知,奏折制度()上奏内容上奏时间苏州得雨并报米价折康熙三十二年七月贺亲征噶尔丹获胜折康熙三十五年七月闻太仓有人起事折康熙四十六年十二月巡盐张应召居官情形折康熙六十年八月A.降低了地方行政效率 B.赋予了中央机构决策权C.滋生了因循守旧风气 D.强化了对官僚机构控制【答案】D【解析】【详解】通过奏折制度,皇帝可以更好的知晓地方的事务,加强对官僚机构的控制,D项正确;奏折制度并不是会降低效率,排除A项;奏折制度并不会赋予中央决策权,排除B项;C项与奏折制度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1.据历年海关报告统计,中国棉花出口由1871年至1873年的8486公担,发展到1891年至1893年的290417公担。同时中国棉纺织业中以洋棉纱代替手工棉纱的现象日益普遍。由此可见()A.中国对外贸易逆差加大 B.近代棉纺织业发展停滞C.传统自然经济日益解体 D.列强加快对华资本输出【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71年至1893年(中国)。根据材料得出主要结论:中国棉花出口大幅增长,洋棉纱代替手工棉纱现象日益普遍,这一现象说明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后,棉纺织业与世界市场联系日益紧密,传统自然经济日益解体,C项正确;材料提及棉花出口量增大,洋棉纱进口增多,不能说明整体贸易逆差问题,排除A项;材料说明中国棉纺织业发展迅速,排除B项;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之后列强资本才大量输入,排除D项。故选C项。12.1900年6月,由上海等地官员与各国驻上海领事议定的《保护上海长江内地通共章程》中规定:“各国以后如不待中国督抚商允,竟至多派兵轮驶入长江等处,以致百姓怀疑,借端启衅,毁坏洋商、教士人命产业,事后中国不认赔偿。”这从侧面反映出()A.列强改变了侵略中国的态度 B.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C.中国人民抗争对列强的冲击 D.地方割据的局面已基本形成【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1900年的上海等地官员与各国驻上海领事议定的《保护上海长江内地通共章程》中“各国以后如不待中国督抚商允,竟至多派兵轮驶入长江等处,以致百姓怀疑,借端启衅,毁坏洋商、教士人命产业,事后中国不认赔偿”可知在一定的章程中,要求各国多派兵进入长江等处需要与中国督抚商允,否则百姓破坏,中国不认赔偿,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抗争冲击了列强的侵略,C项正确;列强对中国侵略的态度没有改变,八国联军侵华就是例证,排除A项;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是在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之后,排除B项;晚清时期虽然有中央权力下移,但未出现地方割据,排除D项。故选C项。13.下图为民国漫画《自作孽,不可活》,漫画中的石碑上刻有“萬岁”二字,碑座上书“民国六年七月一日立此镇压”。该漫画A.揭示了清政府必然走向灭亡 B.揭露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野心C.说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时间“民国六年七月”可知,这是1917年,从漫画人物形象以及“万岁”,可以判断出漫画讽刺的是张勋复辟事件,而张勋复辟的失败说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项正确;1912年清政府就已经灭亡,排除A项;袁世凯复辟时间是在1915年,民国四年,排除B项;国民革命运动开始时间是在1924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4.1924年,国民党开始重视民众运动,广东成为全国农民运动中心。1926年底到1927年上半年,湖南、湖北农民运动迅猛发展,而广东农民运动却停滞不前。这一现象说明()A.两湖地区土地革命迅速发展 B.革命政权的群众基础得以扩大C.农民运动推动了国民大革命 D.革命形势的发展影响农民运动【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1926年底到1927年上半年,湖南、湖北农民运动迅猛发展,而广东农民运动却停滞不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伐战争进行到湖南、湖北,这些地方的农民运动就发展迅速,体现的是革命形势对农民运动的影响,D项正确;土地革命是我党在根据地进行的政策,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革命政权的基础,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国民大革命对农民运动的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