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2023-11-08 · U1 上传 · 11页 · 288.3 K

2024届高三历史第一次诊断试卷一、单选题1.如表为考古发现的中国早期人类遗存(部分)。据此可知,当时()文化遗址发现遗存(部分)时间湖南玉蟾岩遗址人工栽培稻种距今约14000—18000万年浙江上山遗址镰形石器、石刀、石磨盘距今约8600—11400年河北磁山遗址地窖式粮仓、家猪骨距今约7600—8000年A.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 B.南方农业生产发达C.先民已成为食物生产者 D.石器打制技术成熟【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距今约7600—18000年(中国)。根据材料“中国早期人类遗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早期人类已经会人工栽培粮食,会使用工具,饲养家畜,先民已成为食物生产者,C项正确;精耕细作是封建社会小农经济的特点,排除A项;材料不仅涉及南方也有北方,无法得出该结论,排除B项;材料不仅涉及石器,还有粮食栽培、饲养家畜,排除D项。故选C项。2.2015年11月考古人员在石家河古城中心区域的谭家岭遗址寻找大型建筑遗迹时,意外发现9座瓮棺葬,其中5座有玉器随葬。这说明石家河遗址A.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 B.正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C.已形成君主专制国家 D.已存在社会不平等现象【答案】D【解析】【详解】9座瓮棺葬,其中5座有玉器随葬,而玉器在当时代表身份,说明当时已经存在社会不平等现象,D正确;玉器随葬不能证明石家河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排除A;玉器随葬说明当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制作水平,不再是旧石器时代,排除B;君主专制国家是在秦朝,排除C。3.经过春秋战国时期各民族频繁往来,与中原各诸侯国相比邻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产生了()A.宗法认同观念 B.华夏认同观念C.胡汉平等观念 D.朝贡贸易观念【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经过春秋战国时期各民族频繁往来,与中原各诸侯国相比邻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说明一些少数民族融入了华夏族,而华夏族是中华民族的主干,故这一现象体现了华夏认同观念的产生,B项正确;宗法认同是在血缘基础上的认同,材料中“戎狄蛮夷”并不一定与华夏族有血缘关系,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民族平等的观念,也难以体现胡汉平等,排除C项;“戎狄蛮夷”与华夏族并非朝贡关系,朝贡关系是两国或两个政府之间的一种承认尊卑地位的礼节性外交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4.杨宽在《战国史》中写道:“‘士’原是贵族的最低阶层……由于经济和政治的变革,文化学术相应地发生变革,得到进一步发展,‘士’就大为活跃起来……”这表明()A.时局对知识与人才产生重大影响 B.读书人的智慧掌握诸侯国的命运C.儒家思想被各国统治者所采纳重视 D.百家争鸣加剧了诸侯争霸的态势【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信息“经济和政治的变革,文化学术相应地发生变革,得到进一步发展,‘士’就大为活跃起来”不难看出,时局的变革对文化与人才产生重大影响,A项正确;读书人的智慧掌握诸侯国的命运表述太绝对,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儒家思想在当时不受统治者重视,排除C项;百家争鸣加剧了诸侯争霸的态势因果关系颠倒,排除D项。故选A项。5.秦统一六国后,派蒙恬出兵战国后期一度被匈奴掠取的河套地区,并于战争胜利后在此地设置郡县;为缓解军需供应的压力,还向该地区移民。这()A.得益于君主专制的强化 B.有利于农牧文明的交融C.维护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D.成为秦朝速亡的导火索【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根据本题题干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河套地区从匈奴占领变为秦朝统治,秦朝还向该地区移民,这反映了河套地区是处于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杂处的状态,根据所学知识,人口的迁移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传播,所以材料中秦朝的措施有利于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交融,B项正确;材料主旨是秦朝对河套地区的管理,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君主专制无关,排除A项;根据所学,丝绸之路的畅通始于西汉时期张骞“凿空”,排除C项;秦朝速亡的导火索是陈胜吴广起义,排除D项。故选B项。6.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汉武帝颁布酎金律:皇帝祭祀宗庙时,诸侯须贡献酎金,且对酎金的数量、大小、颜色、成色都有严格的规定。汉武帝以列侯所献酎金斤两不足或成色不好为借口,削去106个列侯爵位。据此可知,酎金律的推行A.解决了诸侯国割据的问题 B.加强了对列侯的直接控制C.规范了王国交纳贡赋标准 D.源于汉初地方行政制度【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汉武帝的“酬金夺爵”政策是为了解决汉初郡国并行制威胁中央集权问题而采取的措施,D正确;AB是推恩令的影响,排除;该项措施只是打击地方诸侯国的一个借口,C排除。故选D。7.《史记·货殖列传》记载:蜀卓氏“用铁冶富……富至僮千人。田池射猎之乐,拟于人君”;宛孔氏“用铁冶为业……大鼓铸,规陂池,连车骑,游诸侯,因通商贾之利,有游闲公子之赐与名……家致富数千金”。另据《后汉书》记载:樊重“好货殖……财利岁倍,至乃开广田地三百余顷”。这折射出汉代()A.重视商业,以商致富 B.以末致财,用本守之C.喜好郊游,攀附权贵 D.崇尚黄老,无为而治【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据图示分析可知,人们以末(商业)致财,然后将赚取的财产来购买土地等,用本(农业)守之,B项正确;A项只是对材料的部分解读,只看到了用商业致富,没有看到其将财富用来购置田地,排除A项;C项只是对材料的部分解读,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黄老的无为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8.学者吴洪琳认识到,十六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在建立政权之初,不仅在祖源认同上有改姓或攀附华夏族祖先行为,而且在政权国号的选择上也多加斟酌,十分谨慎,往往在其统治地区选择前代中原王朝的国号以继承之。这些民族政权意图()A.实现文化的繁荣发展 B.获得文化认同以巩固统治C.推进各民族文化交流 D.采取中原地区的管理模式【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中国)。据材料,少数民族政权的国号继承了前代中原王朝的国号,说明其意在向中原文化靠拢,这样做的目的是获得文化认同,以巩固统治,B项正确;材料中少数民族政权的这些举动对文化的交流与繁荣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这并非其主要目的,排除A、C项;D项也是少数民族政权获得认同的一项措施,而非目的,排除D项。故选B项。9.研究表明,东汉时期黄金曾一度退出了流通领域,而布帛却在交换中突显出日益重要的地位。到曹魏时期更是出现了“罢五铢钱,使百姓以谷帛为市”的极端现象。材料说明A.政治局势阻滞商品经济发展 B.传统自然经济开始全面解体C.政府极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货币经济彻底退出历史舞台【答案】A【解析】【详解】东汉、曹魏都属于社会动荡时期,因此在当时的货币流通流域出现了以物易物现象,说明动荡的社会环境阻碍货币经济发展,A正确;自然经济解体始于鸦片战争后,排除B;题干主旨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排除C;D表述绝对,排除。10.唐宪宗时,江南宣歙一带大旱,米价暴涨,有人建议官府强制压低粮价,时任宣歙池观察使的卢坦不同意,他认为“宣、歙土狭谷少,所仰四方之来者。若价贱,则商船不复来,益困矣”。“既而米斗二百,商旅辐凑,民赖以生”。这反映出唐代()A.政府较重视维护商人的利益 B.粮食已成为长途贩运的产品C.商品经济发展影响经济政策 D.江南地区经济地位不断上升【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根据材料“所仰四方之来者”“商旅辐凑,民赖以生”等可知,当时宣歙地区依赖外地粮食的输入,反映出当时粮食是长途贩运的产品,B项正确。材料中卢坦不同意降低粮食价格是为了运用市场规律保证外地粮食的输入,而非维护商人的利益,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商品经济发展和经济政策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内容没有强调江南地区经济地位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11.唐朝初年,人丁是征税的主要依据,唐朝后期,征税的原则是“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人口大量减少 B.贫富差距扩大 C.人口流动性大 D.土地兼并严重【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可知唐代后期两税法的征税原则是,不再区分士户(本贯户)、客户(外来户),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户籍,上籍征税。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降,为了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D项正确;根据材料无法得知唐代人口是减少还是增加了,排除A项;“以贫富为差”的意思是,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B项表述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人口流动性大”不是导致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12.读下表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引起表中数据出现先降后升的主要原因是朝代曹魏西晋东晋隋唐北宋比例26%15%4%17.2%24.5%46.1%A.社会环境动荡不安 B.租佃关系的不断发展C.制度的变革和创新 D.社会主流思想的演变【答案】C【解析】【详解】从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可以看出,寒门子弟的比例上升,这主要与科举制的推行有关,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C正确;ABD项不是其主要原因,排除。13.李白崇道,写有“宴坐寂不动,大千入毫发”这样参禅打坐的诗句;杜甫崇儒,也有“身许双峰寺,门求七祖禅”之咏;白居易佛道兼修,晚年干脆皈依佛教,以“香山居士”自许。这些事例反映了唐代()A.唐诗因科举制而盛行 B.知识分子都有宗教倾向C.诗歌创作水平达到顶峰 D.三教合流趋势更加突出【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参禅打坐的诗句”、“白居易佛道兼修,晚年干脆皈依佛教”可知,唐朝知识分子对佛、道的融合与信仰,这是南北朝以来儒释道三教合流进一步发展的表现,D项正确;材料本身无法体现唐诗与科举制的关系,排除A项;这三人不能代表所有的知识分子都有宗教倾向,排除B项;这些事例体现不了诗歌艺术水平的顶峰,排除C项。故选D项。14.秦汉文化气势恢弘,居世界先进行列,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果,最主要的原因是A.国力强盛,经济发达B.吸取了各族的优秀文化C.国家政府高度重视D.先秦文化基础雄厚【答案】A【解析】【详解】秦汉时期国家强盛,经济发展,促进秦汉文化发展繁荣,故A正确;秦汉统治者都进行思想控制,虽然可以形成统一文化,但对文化的发展有阻碍作用,C错误;思想文化的发展进程是无法阻挡的,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要随之进步,科学技术和思想也必然要发展,B、D两项都只是从一个侧面反映问题,并不能完全起决定作用,排除。15.顾炎武称:“唐制,凡诏敕皆经门下省,事有不便,得以封还。而给事中有驳正违失之掌,著于《六典》……人臣执法之正,人主听言之明,可以并见”。顾炎武所评述的制度( )A.体现了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B.有利于提高决策效率C.反映了君臣关系趋于平等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唐制”“门下省”“给事中”等信息可知,顾炎武所评述的制度为三省六部制,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为后世所沿用,体现了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故选A项;三省体制下一道指令的下发需要经过多道程序,并不利于决策效率的提高,排除B项;君主专制政体下,君臣关系不可能趋于平等,C项表述错误,排除C项;三省六部制本身就是中央体制,有利于加强君权而非中央集权,排除D项。16.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下列突出反映唐前期统治者推行较为开明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