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历史试卷(辽宁卷)(解析版)

2023-10-26 · U3 上传 · 7页 · 1.8 M

2021年辽宁高考试卷历史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用官方正音‘读文精熟’”、“使用官方颁布的韵书”、“将‘言辞辩正’作为铨选四项标一、选择题准之一”等信息可知,这些规定有利于文化交流发展,A项正确;科举制有利于扩大选官基础,排除B项;材料1.如图为浙江杭州严家桥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距今约4000年的双钱结藤编残件图。它体现了与吏治现象无关,排除C项;材料中强调使用官方语言,不是推动方言传播,排除D项。故选A项。4.黄宗羲曾言:“明初以来,宗风(指佛教禅宗各派)寥落。万历间,儒者讲席遍天下,释氏亦遂有紫柏、憨山(禅宗高僧),因缘而起……而儒、释几如肉受串,处处同其义味矣。”这反映了明朝A.灭亡原因在于学风空疏B.儒学地位受到佛教冲击C.经世致用成为主流思想D.儒学的禅学化趋势加强A.历史传承与民族认同的统B.社会组织的复杂【答案】DC.劳动技能与艺术审美的结合D.等级秩序的确立【解析】【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儒、释几如肉受串,处处同其义味矣”可知,明朝中后期,佛教和儒学的思想有趋同,说明【解析】儒学的禅学化趋势加强,D项正确;明朝灭亡是因为社会矛盾激化导致,排除A项;儒学的地位并未受到冲【详解】双钱结藤编残件一方面体现了劳动过程中结绳技能,另一方面作为艺术品,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C项击,排除B项;当时程朱理学是主流,排除C项。故选D项。正确;历史传承在双钱结藤编残件中无法体现,排除A项;通过双钱结藤编残件无法证实当时社会组织情况,5.蠲免是中国古代朝廷根据地方民力对百姓应征赋税的免除。清朝的蠲免,除“偏灾赈蠲外,凡逋负(拖欠赋排除B项;题干中没有提及双钱结藤编的使用群体,无法得出社会等级秩序确立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税)之在民者,与银谷食种之贷而未收者,遇国家庆典,或巡幸,或军兴,辄止勿责”。据此可知,蠲免政策旨项。在2.东汉后期,世家大族日益重视家谱、别录、私传的修撰,“赞贤圣之后,班族类之祖,言氏姓之出”,如《崔A.减轻地方财政负担B.稳定地方社会秩序氏家传》《李膺家录》等。这一做法的实质是C.遏制地方官员贪腐D.提高民众生活水平A.加强道德修养B.追求政治利益C.辨别大宗小宗D.维护经济特权【答案】B【答案】B【解析】【解析】【分析】【详解】东汉后期,世家大族崛起,注重家谱、别录、私传的修撰,强调门第,其本质是为了追求政治上的垄【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蠲免是中国古代朝廷根据地方民力对百姓应征赋税的免除,清朝的蠲免政策有利于减断,维护自己的政治利益,B项正确;修家谱并未涉及道德修养,排除A项;辨别大小宗不是实质,排除C轻人民负担,缓和阶级矛盾,稳定地方社会秩序,维护清王朝统治,B项正确;减轻地方财政负担与蠲免政策的项;家谱、别录、私传的修撰与经济特权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宗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地方官员贪腐信息,而是强调蠲免政策旨在稳定地方社会秩序,排除C3.唐朝要求弘文馆生、崇文馆生研习经史须用官方正音“读文精熟”;科举考试须使用官方颁布的韵书;吏部将项;蠲免政策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不等于提高民众生活水平,排除D项。故选B项。“言辞辩正”作为铨选四项标准之一。这些规定有利于【点睛】A.文化交流B.扩大选官基础C.澄清吏治D.推动方言传播6.1865年,煤气灯开始在上海使用,起初主要用于洋行和街道,后来行栈、铺面、茶馆、戏楼以及居家竞相使【答案】A用,上海成为名副其实的“不夜城”。这反映出A.近代物质文明影响社会生活B.城市化进程拓展城市公共空间9.1954年4月15日,由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办,历时三个月的鞍钢技术革新展览会在北京举行。展览会展示了鞍C.工业革命成果催生新兴产业D.市民阶层诉求改变服务业面貌钢技术革新和基本建设的成就,会上劳模张明山、王崇伦等7人还建议在全国开展技术革新运动,各地纷纷赴【答案】A京参观学习,由此推动了全国性生产热潮。这表明当时我国【解析】A.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B.学习苏联经验开展技术革新运动【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856年上海开始使用煤气,使用范围逐渐推广,可知近代物质文明影响现代生活,故C.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D.工业化建设激发劳动者生产热情选A项;城市化是指城市人口的增多、城市用地面积的增加,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工业革命无关,【答案】D排除C项;材料与市民阶层诉求无关,排除D项。排除BCD项,故选A项。【解析】7.1933年8月,毛泽东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中央苏区各地“忽视经济建设的重要性”,“没有把经济建设这个任【详解】鞍钢技术革新展览会上的技术革新和建设成就主要是一线工人积极参与建设而取得的,而且展览会推务宣传到广大群众中去”。他强调必须注意经济工作,要在苏区“普遍建设谷仓,建设备荒仓”,“巩固金融,动了全国性的生产热潮,说明当时的工业化建设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热情,D项正确;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发展贸易”。此时强调经济工作意在务完成,排除A项;题干所列技术并不一定是学习苏联所得,排除B项;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我国初步建立A.进行经济结构调整B.提高防灾抗灾能力起了独立的工业体系,排除C项。故选D项。C.推动工作重心转移D.为军事斗争做准备10.1980年国家农委的一份农村调查报告中写道:“‘尖头户站,滑头户看,老实户气得不愿干’的现象没有【答案】C了”,“‘干到腊月二十九,吃了饺子就动手’的一年到头打疲劳战的现象也没有了”。这反映出【解析】A.生产关系调整初见成效B.农村社会风俗的改变【详解】根据材料“指出,中央苏区各地“忽视经济建设的重要性”,“没有把经济建设这个任务宣传到广大群众中C.农村温饱问题得到解决D.人民公社制度的取消去”。”、“巩固金融,发展贸易”等信息,都是在强调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表明工作重心要发生转移,C项正确;【答案】A经济结构是指经济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的空间关系,包括企业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等。在材料中未涉【解析】及,A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预防和抗击灾害,排除B项;军事斗争与题干没有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详解】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高,结合材料时间可知,这一时期正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8.历史学家陈垣在1943年写道:“至于史学,此间(指北平)风气亦变。从前专重考证,服膺嘉定钱氏;事变行时期,说明生产关系调整初见成效,A项正确;题干内容与农村社会风俗无关,排除B项;这一时期尚未解(指卢沟桥事变)后颇趋重实用,推尊昆山顾氏;近又进一步,颇提倡有意义之史学。”这些变化体现出决农民的温饱问题,排除C项;人民公社制度取消是在1984年,排除D项。故选A项。A.西学东渐的影响B.学界对考据之学的排斥11.公元前5世纪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希腊地震不断发生,有时还引起海啸。时人认为这是神灵的警示,修昔C.学者的时代担当D.政府对学术方向的引导底德则认为地震不过是巧合的自然现象,而海啸是由地震吸引海水离开海岸,海水回冲后产生的水灾。据此可【答案】C知,修昔底德【解析】A.具有理性精神B.强调了人的个性自由【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随着抗日战争的推进,史学界的研究方向更注重实用,强调有意义的史学,这体现了C.集文化之大成D.创立了朴素唯物主义史学者的民族意识和时代担当,C项正确;西学东渐对这一时期的史学影响较小,排除A项;学界并不排斥考【答案】A据,而是强调史学的社会功能,排除B项;题干中体现了史学者的自觉意识,并没有凸显政府的引导作用,排【解析】除D项。故选C项。【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有人认为地震是神灵启示,修昔底德却用理性分析,故选A项;材料与人的个性自由无关,排除B项;材料无法判断修昔底德是集文化之大成,排除C项;材料与物质和【答案】C意识的关系无关,排除D项。排除BCD项,故选A项。【解析】12.15世纪,意大利兴办了一种寄宿学校,学校的学生以贵族子弟为主,也招收并资助有才华的贫苦学生,男女【分析】同校。教学内容包括拉丁文、希腊文、教会法规、数学、几何、历史、音乐、体操、舞蹈、游泳等。这表明意【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国是英美等国一样是资本主义国家,实行自由放任经济政策,故①不是法国经大利济危机爆发较晚的原因;由材料“外贸在法国经济中所占比重有限”可知,法国对国际市场依赖小,②正确;A.建立了近代化教育制度B.科技革命与社会进步相互影响由材料“1/3以上靠工资生活的人受雇于不足5人的企业,87%的商店只雇用5人甚至不足5人”可知法国工业C.教育摆脱了宗教的束缚D.思想解放与教育变革相互促进生产缓慢发展,工商业相对落后于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产业工人队伍规模不大,故③正确,④错误;综上【答案】D所述,②③正确,①④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解析】【点睛】【详解】15世纪西方思想界有文艺复兴运动,根据材料可知意大利的学校教授各种知识,可知思想解放运动与15.1851年欧洲国家召开第一次国际卫生大会,1907年国际公共卫生办公室建立,尔后,国际联盟卫生组织、教育变革相互促进,故选D项;材料与近代化的教育制度无关,排除A项;科技革命发生于16-17世纪,排除世界卫生组织相继成为疫病防治领域技术咨询者和跨国行动计划的倡导者、领导者、协调者和实施者。在此过B项;这所学校涉及教会法规,并没有摆脱宗教的束缚,排除C项。排除ABC项,故选D项。程中,国际卫生防疫体系13.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政府掌握了重要原料的分配,还征用各类财产,设立国家染织厂,经营了250A.经历了从区域到全球的转变B.阻止了流行病在全球传播家军需品工厂,同时实行限定物价、监督铁路、控制矿业与交通运输业等政策。这表明,一战促使英国C.顺应了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D.始终是以欧洲国家为主体【答案】A.资本主义转型完成B.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A【解析】C.产业结构逐步优化D.政府职能发生根本性转变【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国际卫生大会最先在欧洲召开,而后扩展到国际层面,经历了从区域到全球的转变,【答案】BA项正确;阻止了流行病在全球传播,与事实不符,排除B项;国际卫生大会最先在欧洲召开,而后扩展到国【解析】际层面,经历了从区域到全球的转变,而非经济区域集团化,排除C项;始终是以欧洲国家为主体,在材料中【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政府进一步控制了经济领域的多个部门,垄断资本主义未涉及,排除D项。故选A项。进一步发展,B项正确;资本主义转型属于政治、经济等多个层面的问题,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A项;产业16.如图中①②③④分别是不同时期的欧盟成员国示意图。符合欧盟历史发展进程的是结构是指产业内部各生产要素之间、产业之间、时间、空间、层次的五维空间关系。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C项;政府职能发生根本性转变,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14.1929年至1930年底,除农业外,法国大多数经济部门还在增长,当时,外贸在法国经济中所占比重有限。1/3以上靠工资生活的人受雇于不足5人的企业,87%的商店只雇用5人甚至不足5人。据此可知,法国经济危机爆发较晚的原因有①经济体制的优势②对国际市场依赖小③工商业相对落后④产业工人队伍庞大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摘编自陈戍国《中国礼制史》等材料二宋人笔下涌现出诸多“好孩子”形象。比如,赵令赫“幼而秀颖,自异于群儿中。或戏之,则正色俨然,笑语不妄。记识敏悟,四岁受《孝经》,六岁通《论语》,七岁能为二韵诗。丧父,哀毁如成人”。周谔“生而秀颖,十岁如成人,十四入太学,力学勤苦,登元丰二年进士第”。董仲永“幼而端谨,不为儿嬉事,便若成人”。——摘编自周扬波《宋人的儿童观》等(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宋代培养儿童的途径。(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人心目中“好孩子”形象确立的原因。【答案】(1)礼仪教育与训练;利于宗族祠堂进行教育培养;通过塑造良好儿童形象宣传培养。(2)理学的影响;巩固统治的需要;科举制发展。【解析】【详解】(1)根据“宋代比较重视培养儿童的礼仪。宋代家礼主要有冠、婚、丧、祭四大类。”得出礼仪教育与训练;根据“祠堂是家训的主要实施场所”得出利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