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湖南省湘潭市中考物理试卷(教师版) 学霸冲冲冲shop348121278.taobao.

2023-11-01 · U1 上传 · 24页 · 564.5 K

2017年湖南省湘潭市中考物理试卷教师版)一、选择题(共18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36分)1.(2分)发现电流周围存在磁场的科学家是( )A.牛顿 B.安培 C.焦耳 D.奥斯特【考点】2R:物理常识.【分析】根据物理学史知识、物理学家对物理学的主要贡献,分析解答此题。【解答】解:A、牛顿在力学中的贡献非常大,其发现并总结了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故A不符合题意;B、安培发现了安培定则,故B不符合题意;C、焦耳发现了焦耳定律,故C不符合题意;D、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发现电流周围存在磁场,故D符合题意。故选:D。【点评】多了解物理学史对培养我们学习物理的兴趣是有帮助的,所以考试中也时有涉及,在学习中应注意。2.(2分)以下有关初三学生的数据合理的是( )A.身高是162m B.正常体温45℃ C.体重是500N D.步行速度为10m/s【考点】13:温度;63:长度的估测;68:速度与物体运动;77:重力大小的估测.【分析】首先对题目中涉及的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解答】解:A、成年人的身高在170cm左右,中学生的身高略小于成年人,在162cm=1.62m左右。故A不符合实际;B、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在37℃左右,变化幅度很小。故B不符合实际;C、中学生的质量在50kg左右,受到的重力大约为G=mg=50kg×10N/kg=500N左右。故C符合实际;D、中学生正常步行的速度在4km/h=4×m/s≈1.1m/s左右。故D不符合实际。故选:C。【点评】物理学中,对各种物理量的估算能力,是我们应该加强锻炼的重要能力之一,这种能力的提高,对我们的生活同样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3.(2分)下列现象中,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是( )A.“折断”的筷子 B.镜中的人 C.水中的荷花 D.墙上的手影【考点】AM: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分析】判断此题要掌握好三种光的现象: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如:激光准直、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成等;当光照射到两种物质分界面上时,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回来发生反射现象,如:平面镜成像、水中倒影等;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的会改变,发生折射现象,如:看水里的鱼比实际位置浅等。【解答】解:A、人看到的水下的筷子是虚像,比实际向上弯折,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故A正确;B、镜中的人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B错误;C、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荷花在水中的“倒影”相当于平面镜成的像,是光的反射原理,故C错误;D、手在墙壁上的影子由于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故D错误。故选:A。【点评】学习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时,要多留心生活中的实例,影子、日月食、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线传播;镜子、倒影、潜望镜是光的反射;看水中的物体、隔着玻璃、杯子或透镜看物体是光的折射。4.(2分)下列现象表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A.灰尘四起 B.花香满园 C.雪花飘飘 D.黄沙扑面【考点】GV:分子的运动.【分析】分子运动是看不见的,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分子运动属于扩散现象。扩散现象是分子运动的结果,温度越高,扩散现象越明显。【解答】解:灰尘、雪花、黄沙这些都是物体,它们的运动属于机械运动,分子运动是肉眼看不见的;花香满园,是气体分子的扩散,说明了分子的运动。故选:B。【点评】掌握扩散现象是分子运动的结果,以及分子运动和机械运动的区别是解答本题的关键。5.(2分)下列自然现象的形成属于凝华的是( )A.雨 B.露 C.霜 D.雾【考点】1R:生活中的凝华现象.【分析】凝华是物体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凝华形成的物体是固态的,是由气态形成的。据此进行分析。【解答】解:A、雨主要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不符合题意;B、露是液态,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不符合题意;C、霜是固态的,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小冰晶形成的,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是凝华。符合题意;D、雾是液态,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凝华现象的判断,凝华现象的生成物是固态,这是判断的一个主要依据。6.(2分)下列关于声音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戴耳罩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C.根据音调的高低辨别不同乐器 D.声波能传递信息,但不具有能量【考点】91:声音的产生;9I: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9L:防治噪声的途径;9N:声与能量.【分析】(1)一切声音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当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2)减弱噪声的方法有:一是在声源处减弱,二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三是在接收处减弱;(3)声音有三个特征,即音调、响度和音色,我们一般利用音色来区分和辨别物体;(4)声音即能传递信息,又能传递能量。【解答】解: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当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故A正确;B、戴耳罩是为了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B错误;C、我们能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这是根据发声体的音色不同进行判断的,故C错误;D、声音即能传递信息,又能传递能量,故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防治噪声的途径、声音的产生、声音的特征、声音的利用等多个知识点的理解,此题属于中考中常见的综合性题目,属于识记性内容,比较简单。7.(2分)自行车在设计和使用过程中,属于减小摩擦力的是( )A.轮胎上造有花纹 B.刹车时用力紧握刹车闸 C.给车轴加润滑油 D.脚踏板有很深的凹槽【考点】7I: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分析】(1)增大摩擦力的方法:在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通过增大压力来增大摩擦力;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力。(2)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在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通过减小压力来减小摩擦力;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减小摩擦力;使接触面脱离;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解答】解:A、轮胎上造有花纹,是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力。故A不合题意;B、刹车时用力紧握刹车闸,是在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通过增大压力来增大摩擦力;故B不合题意;C、给车轴加润滑油,是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减小摩擦力;故C符合题意;D、脚踏板有很深的凹槽,是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力。故D不合题意。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摩擦力问题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解答此题类问题时要利用控制变量法研究。8.(2分)目前世界上最轻的一类物质“碳海绵”比同体积的普通海绵轻得多,“轻”说明“碳海绵”( )A.密度小 B.体积小 C.硬度小 D.弹性小【考点】2C: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分析】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碳海绵”是世界上最轻的固体,即相同体积的“碳海绵”和其它物质相比,质量最小,据此分析。【解答】解:“碳海绵”比同体积的普通海绵轻得多。由m=ρV可知,说明“碳海绵”这种材料的密度较小。故选:A。【点评】本题以“碳海绵”为内容,考查了密度的特性及应用,难度不大。9.(2分)如图,手机扫描二维码,相当于给二维码拍了一张照片,手机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上的二维码是光源 B.凸透镜可以成正立的实像 C.摄像头发光照亮了二维码 D.平行光通过摄像头会发生折射【考点】A1:光源;B8:凸透镜成像的应用.【分析】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凸透镜成像时,物距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是照相机。【解答】解:A、二维码本身不发光,不是光源,故A错误;B、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故B错误;C、摄像头不是光源,不能发光照亮二维码,故C错误;D、扫描仪获取二维码信息,是二维码反射的平行光经过摄像头对光的折射而成像,故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光源、光的折射现象、凸透镜成像及其应用,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是一道中档题。10.(2分)下列现象或实例与大气压无关的是( )A.马德堡半球实验 B.轮船漂浮在水面 C.托里拆利实验 D.用吸管吸饮料【考点】8E:大气压强的存在;8Q:浮力的利用.【分析】大气压的存在能够解释很多现象,这些现象有一个共性:通过某种方法,使设备的内部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出现了这种现象。【解答】解:轮船漂浮在水面上是利用浮力,与大气压无关;而马德堡半球实验、托里拆利实验、用吸管吸饮料三个实例都由于大气压作用的缘故,所以这些现象都与大气压有关。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大气压的有关问题,物理学习的过程中,要多注意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尽可能的用我们所学过的知识去试着解释。11.(2分)下列说法符合安全用电要求的是( )A.开关接在零线上 B.家用电器的金属外壳接地 C.用手将接触电人拉开 D.用湿抹布擦工作中的用电器【考点】IV:安全用电原则.【分析】(1)开关应该接在灯泡和火线之间;(2)对于金属外壳的家用电器,金属外壳一定接地,防止外壳漏电,发生触电事故;(3)一旦有人触电,应立即切断电源或用绝缘棒将导线挑开,使接触者尽快脱离电源;(4)湿布是导体,擦洗正在工作的用电器,容易造成触电。【解答】解:A、接灯时,火线首先接入开关,然后进入灯泡顶端的金属点;零线直接进入灯泡的螺旋套。如果开关接在零线和灯泡之间,火线直接接在灯泡时,虽然断开开关,但是火线和灯泡相连,触及灯泡会发生触电事故。所以开关要接在灯泡和火线之间,断开开关,切断火线,触及灯泡时更安全。故A不正确;B、将家用电器的金属外壳接地,当用电器漏电时,电流就通过地线,流入大地,防止触电事故的发生。故B正确;C、发现有人触电时,千万不能用手将触电人拉开,会使救人者触电,应立即切断电源或用绝缘棒将导线挑开,使接触者尽快脱离电源。故C不正确;D、湿布是容易导电的物体,用湿布擦拭正在工作的用电器,容易引起人体触电。故D不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安全用电知识的了解与掌握,平时学习时多了解、积累,加强安全意识,学好电、用好电!12.(2分)如图所示的鞋,内部安装了磁铁和线圈,当人走动时,线圈能产生感应电流。以下设备与这种鞋工作原理相同的是( )A.电风扇 B.洗衣机 C.电动机 D.发电机【考点】CP:电磁感应.【分析】电磁感应现象是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会有感应电流产生,把机械能转化为电能;据此分析其工作原理和能量转化形式。【解答】解:由题意可知,人在行走时,人体带动磁铁运动,磁铁产生的磁场通过线圈,从而产生感应电流,所以“发电鞋”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制成的;在电磁感应现象中,消耗了机械能,得到电能,因此,发电鞋工作时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与发电机的原理相同;故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电磁感应原理的应用,明确“发电鞋”的工作原理是解答此题的关键。13.(2分)下列生活场景中,通过做功来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锯木头锯条发热 B.用冰袋给发烧病人降温 C.放进冰箱的水果温度降低 D.阳光照射使石凳温度升高【考点】G9:做功改变物体内能.【分析】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两种:做功和热传递,热传递过程是能量的转移过程,而做功过程是能量的转化过程。【解答】解:A、锯木头时,锯条和木头摩擦做功,机械能转化为内能,锯条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是通过做功改变内能的,故A符合题意;B、用冰袋给发烧病人降温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物体内能的,故B不符合题意;C、电冰箱中的饮料放出热量、内能减少、温度降低,是利用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故C不符合题意;D、阳光照射时把太阳能转移到石头上,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物体内能的,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点评】此题是考查对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辨别,注意二者的区别:热传递过程属于能的转移,做功属于能的转化。14.(2分)下列所示的工具工作过程中使用热机的是( )A.自行车 B.柴油车 C.脚踏船 D.皮筏艇【考点】GK:热机.【分析】热机是把内能转化为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