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内蒙古包头市2021年中考生物试题(解析版)

2023-10-31 · U1 上传 · 13页 · 254 K

生物学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每小颗2分,共2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请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1.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经碘液染色后的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时,以下结构最容易观察到的是( )A.细胞膜B.细胞核C.叶绿体D.线粒体【答案】B【解析】【分析】经过碘液染色后,细胞中染色最深的细胞结构是细胞核。【详解】在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实验中,为了便于观察细胞结构,要对细胞进行染色。染色时,需把一滴碘液滴在盖玻片一侧,用吸水纸从另一侧吸引,使染液浸润标本全部。经碘液染色后,显微镜下所观察到的染色最深的细胞结构是细胞核,故选B。【点睛】正确识记并理解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的实验步骤是解题的关键。2.谚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鹰的迁入短时间内增加了该树林中螳螂的数量B.鹰的迁入丰富了该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C.鹰迁入后形成的新食物链为:蝉→螳螂→黄雀→鹰D.鹰的迁入增强了该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文:“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中隐藏的食物链为:绿色植物→蝉→螳螂→黄雀。当鹰迁入并在栖息于林中后,食物链为:绿色植物→蝉→螳螂→黄雀→鹰。【详解】A.鹰的迁入使黄雀的数量减少,从而导致螳螂的数量增加,A正确。B.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是指一定区域内生物种类的丰富性,故鹰的迁入丰富了该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B正确。C.由分析可知:鹰迁入后形成的新食物链为:绿色植物→蝉→螳螂→黄雀→鹰,C错误。D.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平衡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这种能力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这种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往往就越稳定;反之,就越弱。故鹰的迁入生态系统的物种数量增加,故增强了该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D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稳定性,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难度不大。3.剪下18厘米的薄荷茎段,将茎段上方的切口剪成水平的,茎段下方的切口剪成斜向的,并去掉大部分叶片。将茎段下方插入水中,一段时间后生出新根,见到有新叶长出,即可移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若将茎段上方倒插入水中会造成枝条死亡B.茎段上方的切口剪成水平的和去掉大部分叶片可减少水分蒸发C.茎段下方的切口剪成斜向的可增加吸水面积D.移栽成活后,新个体具有更大的变异性【答案】D【解析】【分析】扦插一般是指把植物的茎进行切断,经过处理之后,插在土壤中,然后每一段枝条都可以生根发芽,长出一个新的植株。【详解】A.植物的生长具有方向性,故若将茎段上方倒插入水中会造成枝条死亡,A正确。 B.茎段上方的切口剪成水平的和去掉大部分叶片可减少水分蒸发,提高插条的成活率,B正确。C.茎段下方的切口剪成斜向的可增加吸水面积,提高插条的成活率,C正确。D.扦插繁殖薄荷,没有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是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这种生殖方式称为无性生殖。无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只具有母体的遗传特性,D错误。故选D。【点睛】正确识记并理解扦插的注意事项和优势是解题的关键。4.排尿是一种反射活动。当膀胱储尿达到一定程度时,引起尿意。一般成年人能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而婴儿常尿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排尿反射是复杂的反射B.膀胱储尿达到一定程度时直接刺激神经中枢引起排尿C.成年人能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说明大脑皮层对脊髓具有控制作用D.婴儿尿床是膀胱发育不完善导致的【答案】C【解析】【分析】排尿反射属于低级的反射活动,其神经中枢在脊髓,然而脊髓受更高级的神经中枢(如大脑皮层)控制,因而大脑皮层可以抑制排尿反射。 【详解】A.排尿反射属于低级的反射活动,其神经中枢在脊髓,故属于简单反射,A错误。B.膀胱储尿达到一定程度时直接刺激感受器,信号经过传入神经传递到神经中枢,才能引起排尿反射,B错误。C.成年人能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说明大脑皮层(高级神经中枢)对脊髓(低级神经中枢)具有控制作用,C正确。D.婴儿尿床是大脑尚未发育完善,对排尿反射控制较弱引起的,D错误。故选C。 【点睛】正确识记并理解排尿反射的控制过程是解题的关键。5.图为造血干细胞形成三种血细胞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健康成年人的造血干细胞主要存在于骨髓中B.造血干细胞形成白细胞的过程中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C.三种血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均有差异D.可用健康人造血干细胞治疗白血病【答案】B【解析】【分析】1.在正常情况下,经过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在遗传物质的作用下,其形态、结构、功能随着细胞的分化出现了差异,就是细胞的分化。2.骨髓移植能治疗白血病,健康人的骨髓中含有大量的造血干细胞,可不断产生新类型的血细胞,造血干细胞具有良好的分化增殖能力。【详解】A.健康成年人的造血干细胞主要存在于其骨髄中,增殖分化形成血细胞和淋巴细胞等,A正确。B.造血干细胞形成白细胞的过程中,形态、结构、功能随着细胞的分而出现了差异,但遗传物质没有发生了改变,B错误。C.造血干细胞形成三种血细胞的示意图反映了细胞分化过程。细胞的形态、结构、功能随着细胞的分化出现了差异,就是细胞的分化,C正确。D.造血干细胞移植是一种通过静脉输入健康成年人捐献的造血干细胞来治疗白血病患者的办法。这是因为健康人的造血干细胞能不断产生新的血细胞,D正确。故选B。【点睛】正确识记并理解细胞分化的含义是解题的关键。6.某超市发现一批涨袋酸奶,经检测涨袋酸奶中含有酵母菌、乳酸菌等微生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涨袋酸奶无论是否在保质期内均不宜食用B.涨袋酸奶中的酵母菌和乳酸菌都能利用其中的葡萄糖C.若包装时进入了空气,则空气中的氧气促进了乳酸菌繁殖D.若检测涨袋酸奶中有酒精,则涨袋可能是酵母菌产生二氧化碳引起的【答案】C【解析】【分析】在无氧的条件下,酵母菌发酵分解葡萄糖能产生酒精,酸奶是以鲜牛奶为原料,加入乳酸菌发酵而成,牛奶经乳酸菌的发酵后使原有的乳糖变为乳酸。【详解】A.食品安全是指防止食品污染;预防食物中毒。食品安全应贯穿于生产、运输、加工、储存、烹饪等全过程。故涨袋酸奶无论是否在保质期内均不宜食用,A正确。B.无氧条件下,酵母菌发酵分解葡萄糖能产生酒精;乳酸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B正确。C.乳酸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若包装时进入了空气,则空气中的氧气会抑制乳酸菌的繁殖,C错误。D.无氧条件下,酵母菌发酵分解葡萄糖能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会出现涨袋的现象,D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时首先要抓住题干的信息“酸奶中可能含有的微生物有乳酸菌、酵母菌”,再根据酵母菌和乳酸菌发酵过程及产物,分析各选项。7.分别将饱满和干瘪的玉米籽粒纵切,在剖面滴加碘液后,发现饱满籽粒比干瘪籽粒变成蓝色的面积大。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玉米籽粒是由子房发育来的B.干瘪籽粒发育过程中未形成胚乳C.变成蓝色的部位含有淀粉D.饱满籽粒在适宜环境中不一定能萌发【答案】B【解析】【分析】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分,充足的空气;内部条件是具有完整的胚,以及供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详解】A.玉米籽粒是果实,是由子房发育来的,A正确。B.干瘪籽粒发育过程中同样能够形成胚乳,只是胚乳较小,B错误。C.淀粉遇碘液变蓝,所以变成蓝色的部位含有淀粉,C正确。D.饱满籽粒在适宜环境中不一定能萌发,因为种子的萌发还需要内部条件,即具有完整的胚,D正确。故选B。【点睛】了解种子萌发的条件是解题的关键。8.检测某人十二指肠内的食糜,发现有蛋白质、淀粉和脂肪等物质。如图所示①和②中的液体进入十二指肠后参与上述物质的消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①中的液体是由肝脏分泌的,能参与脂肪的消化B.②中液体能参与上述三种物质的消化C.①和②中的液体消化物质的原理不同D.胰岛的分泌物进入②后消化淀粉等糖类物质【答案】D【解析】【分析】题图中:①中的液体是由肝脏分泌的胆汁,②中的液体是由胰腺分泌的胰液。【详解】A.肝脏分泌的胆汁中没有消化酶,但它能使脂肪变成微小的颗粒,从而增加脂肪酶与脂肪的按触面积,起到促进脂肪分解的作用。故①中的液体(胆汁)是由肝脏分泌的,能参与脂肪的消化,A正确。B.胰腺的外分泌部属于外分泌腺,能够分泌胰液,胰液则通过导管进入小肠。胰液含有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酶。在这些酶的作用下,糖类被分解成葡萄糖,蛋白质被分解为氨基酸,脂肪被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故②中的液体(胰液)能参与上述三种物质的消化,B正确。C.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变化,既有物理性消化又有化学性消化。物理性消化:在消化道内,大的食物颗粒变为小的食物颗粒,物质成分没有发生变化。化学性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在各种消化酶的作用下被分解的过程,物质成分发生了变化。故①属于物理消、而②属于化学消化,所以,①和②中的液体消化物质的原理不同,C正确。D.胰腺的内分泌部有胰岛,是内分泌腺,胰岛分泌的是激素是胰岛素,胰岛素具调节血糖含量的生理功能,能够调节糖在体内的吸收、利用和转化等,如促进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合成糖元,加速血糖的分解等。故胰岛的分泌物(胰岛素)不参与消化淀粉等糖类物质的过程,D错误。故选D。【点睛】正确识记并理解肝脏和胰腺的作用是解题的关键。9.某男子在一天内每30分钟就会排出大量极稀的尿液。研究发现,这是由于该男子脑部产生的某种激素无法进入血液所致。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该激素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球的过滤作用B.该激素的作用是抑制肾小管对水分的重吸收C.通过肾移植能治疗此病D.该激素进入血液后,通过血液运输才能发挥作用【答案】D【解析】【分析】尿的形成要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滤过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血浆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除了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如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详解】AB.根据“某男子在一天内每30分钟就会排出大量极稀的尿液”可知:该患者的尿量与正常人大大增加,结合分析可知,引起该结果的原因是:该激素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从而减少尿量,A错误,B错误。C.该患者的病因是:男子脑部产生的某种激素无法进入血液所致,不是肾脏的原因,故通过肾移植不能治疗此病,C错误。D.激素在血液中的含量极少,由内分泌腺分泌后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经过血液等运输,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故该激素进入血液后,通过血液运输才能发挥作用,D正确。故选D。【点睛】正确识记并理解尿的形成过程和激素调节的过程是解题的关键。10.1890年,贝林给豚鼠注射白喉杆菌,使它们患白喉,结果成百只豚鼠死亡,却有两只痊愈了。把白喉杆菌和从这两只豚鼠体内提取的血清同时注射给其它豚鼠,豚鼠不会患白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死亡豚鼠体内没有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B.痊愈豚鼠体内生来就有抵抗白喉杆菌的抗体C.痊愈豚鼠体内提取的血清相当于疫苗D.痊愈豚鼠体内的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参与了免疫反应【答案】D【解析】【分析】(1)特异性免疫(后天性免疫)是指人体经后天感染(病愈或无症状的感染)或人工预防接种(菌苗、疫苗、类毒素、免疫球蛋白等)而使机体获得的抵抗感染能力,这种免疫只针对一种病原体。一般是在微生物等抗原物质刺激后才形成的,并能与该抗原起特异性反应。(2)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可以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做抗体,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如病原体等异物)叫做抗原,抗体与抗原的结合是特异性的,可以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将抗原清除;或是病原体失去致病性。【详解】A.当豚鼠注射白喉杆菌后,刺激体内的淋巴细胞产生相应抗体,从而发生特异性免疫,即使死亡豚鼠体内也会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A不符合题意。B.痊愈豚鼠体内并非是生来就有抵抗白喉杆菌的抗体,B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