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2021年中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2023-10-31 · U1 上传 · 20页 · 1.8 M

2021年广东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卷共8页,33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8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考古学者发现,殷墟各遗址出土的商代人骨普遍有明显跪坐姿势形成的痕迹,且年龄越大越明显。甲骨文中亦有众多和跪坐姿势相关的文字(图)。据此推测,这种跪坐姿势是A.礼仪规范的结果 B.狩猎生活的需要C.战斗训练的要求 D.刑罚残酷的表现【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图片可知,甲骨文中的“女、令、见、光”字,都是一个跪坐的形象,这说明当时跪坐现象非常普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凳子作为一种日常用具,是在隋唐时期由胡地传入,并在宋时成形为现在的式样。所以,在此之前的中国古人,基本是席地而坐,而坐有坐相,站有站姿,跪坐即为一种符合礼数的姿势。因此,甲骨文中有众多和跪坐姿势相关的文字表明这种跪坐姿势是礼仪规范的结果,故A项符合题意;跪坐是汉族古时的居坐的一种方式,即席地而坐,因此,与狩猎、训练和刑罚无关,排除BCD项。故选A项。2.《史记》记载,胡亥是赵高和李斯篡改秦始皇遗诏而立,但北京大学收藏的西汉竹书《赵正书》却记载,胡亥是秦始皇临终前亲自认可的继承人。这表明A.《赵正书》缺乏史料价值 B.出土文献更可信C.《史记》仅仅是一家之言 D.秦始皇刚愎自用【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史记》认为胡亥是篡改秦始皇遗诏而立,而《赵正书》却记载胡亥是秦始皇临终前亲自认可的继承人。这表明《史记》仅仅是一家之言,历史真像仍需考古验证,故C项符合题意;《史记》和《赵正书》均属于文献史料,均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因此,AB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B项;题干材料无法说明秦始皇刚愎自用,排除D项。故选C项。3.东晋初期,大量避乱南迁的北方贵族定居浙东,他们主要参与制造业、商业和运输业等经济活动,很少涉足大土地农业经营。这表明北方贵族A.缺乏生产工具和技术 B.可支配劳动力不足C.难以获得广阔的田地 D.排斥南方的本地贵族【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东晋初年南迁的北方贵族主要参与手工业和商业活动,很少涉足大土地农业经营,结合所学可知,东晋初年,南迁的北方士族社会基础有限,南方土地资源被当地士族所占据,难以获得广阔的田地,所以出现材料所述现象,故选C;北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故排除A;大量南迁的北方人口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故排除B;材料说明的是南方本地贵族排除北方贵族,故排除D。4.隋初有官员进表,称:“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这说明当时A.分封制度盛行 B.全国户口众多 C.土地兼并严重 D.郡县数量过多【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可知,隋朝郡县数量过多,故选D;隋朝没有实行分封制,排除A;材料反咉郡县数量多,无法体现全国户口众多,排除B;材料信息与土地兼并无关,排除C。5.高士廉等奉命编写《氏族志》时,以山东崔氏为第一等。唐太宗看后极为不满,要求按当朝官爵重新编定,遂以皇族为第一等,将山东崔氏降为第三等。这反映唐初A.贵族等第观念犹存 B.君主权威面临挑战C.区域经济发展不均 D.科举制度初见成效【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所谓氏族,就是士族。高士廉完成初稿后呈给唐太宗观看,列山东崔姓为上之上等,可见当时的门第观念影响深入人心。唐太宗看后不满意,指示按照当朝官爵重新编定,“皇族”为一等,山东“士族”为三等。唐太宗此举明显是在降低、抑制门阀士族以加强皇权,借以打击门阀士族的势力。由此可见,材料反映了唐初贵族等第观念犹存,故A项正确;唐太宗利用编写《氏族志》,抑制门阀士族以加强皇权,排除B项;题干材料反映了唐朝初年抑制门阀士族以加强皇权,与区域经济发展和科举制度无关,排除CD项。故选A项。6.北宋时期,政府在南方征收的米谷布帛和专卖收入,经运河运至京师每年达四五百万至一千余万石匹贯,构成朝廷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这反映出A.人口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 B.江南经济地位逐渐提升C.南北方耕作技术差距很大 D.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北宋时期,政府在南方征收的米谷布帛和专卖收入构成了朝廷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这表明南方经济在国家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材料反映了江南经济地位逐渐提升,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表明江南经济地位逐渐提升,没有涉及人口南迁与耕作技术的内容,排除AC项;南宋时,我国经济重心完成南移,与题干“北宋”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7.下图是汉、元两代汉中地区的行政区域图。汉代主要依据“山川形便”来划分行政区划;元代主要以“犬牙相入”的原则来划分行省。元代此举目的在于 A.加强对地方政治军事控制 B.减轻地方财政经济的负担C.配合郡国制度设计的需要 D.保护汉中地区的风俗习惯【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为了防止地方出现割据现象,加强对地方政治军事控制,元朝主要以“犬牙相入”的原则来划分行省,故选A;材料信息与“减轻地方财政经济的负担”无关,排除B;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元朝没有实行郡国制度,排除C;元代以“犬牙相入”的原则划分行省,与“保护汉中地区的风俗习惯”无关,排除D。【点睛】8.徐光启突破了狭隘的文化优越感,主张虚心接受西方科学,并在此基础上会通中西文化,最终超胜西方。据此可知,徐光启A.全盘接受西方文化 B.反对“以夷制夷”策略C.固守中国传统文化 D.在洞察反省中追求超越【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徐光启主张虚心接受西方科学,并融会贯通中西文化,最终超胜西方,体现了在洞察反省中追求超越,故选D;A项不符合“会通中西文化”,排除;材料体现徐光启主张学习西方而后超越西方,体现了“以夷制夷”策略,排除B;C项不符合“主张虚心接受西方科学”,排除。【点睛】9.据统计,明代平民出身的进士约占总数50%,清代则减至37.2%;而父祖三代有秀才以上功名者,则由明代的50%,升至清代的62.8%。由此可见,自明至清A.科举取士难度降低 B.平民向上流动变难C.父祖身份无关紧要 D.社会等级差别缩小【答案】B【解析】【详解】清代与明代相比,平民出身的进士占比下降,父祖三代有秀才以上功名者占比上升,说明清朝时期平民通过科举考试向上层流动的难度加大,故选B;材料没有体现科举考试内容的难度降低,排除A;清朝父祖三代有秀才以上功名者比例上升,说明父祖身份很重要,排除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社会等级差别缩小,排除D。10.18世纪20年代,法国人皮埃尔对中国靠什么供养如此之多的人口感到好奇,结果发现诀窍在于给耕地合理施肥,翻耕土地到一定深度,在适当季节播种,将谷物与其他作物间作。在他看来,“诀窍”是A.政治开明社会安定 B.中国农业精耕细作C.政府大力扶持农业 D.中国人民勤劳勇敢【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合理施肥”“翻耕土地”“适当季节播种”“间作”体现了精耕细作,皮埃尔认为中国能够供养如此之多的人口得“诀窍”是农业的精耕细作,故选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政治开明,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政府扶持农业,排除C;材料体现的是精耕细作,并未体现中国人民勇敢,排除D。【点睛】11.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清政府发现八旗军队缺乏战斗力,真正能够对抗太平军的唯有湘军、淮军等汉族地主武装,这个趋势到洋务运动时期更加明显。由此可知A.汉族官僚集团地位逐渐上升 B.八旗军队被地主武装取代C.太平天国运动改变阶级结构 D.洋务运动带来了国富兵强【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政策的一个特点就是排斥汉人,在太平天国运动中,满洲贵族及其军队不堪一击。为了维护自己统治,清政府被迫重用汉族地主。汉族官僚集团地位逐渐上升,这个趋势到洋务运动时期更加明显,故A项符合题意;地主武装没有取代八旗军队,太平天国运动没有改变原有的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洋务运动没有实现富国强兵,因此,BCD项表述均不符合史实,排除BCD项。故选A项。12.1894年外国在华产业资本约为0.54亿元,为中国产业资本的1.5倍;到1911年外国在华企业投资约为20亿元,以高出数倍的绝对优势对中国资本形成巨大的压力。由此可见A.中国经济命脉被列强控制 B.民族资本主义举步维艰C.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D.清朝对外贸易发展迅速【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到1911年外国在华企业……,以高出数倍的绝对优势对中国资本形成巨大的压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甲午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给予了外国人在中国投资设厂的权力。列强纷纷在中国开办工厂,形成了对中国近代工业的垄断,使中国民族工业难以独立发展、举步维艰,故B项符合题意;题干材料说明列强在中国投资设厂使民族资本主义举步维艰,无法说明中国经济命脉被列强控制和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排除AC项;从“外国在华企业”可知,材料无法说明对外贸易发展迅速,排除D项。故选B项。13.下表可见A.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 B.马克思主义在广东得到广泛传播C.革命团体在广东开始建立 D.近代广东思想先驱走在时代前列【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领导了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开启了我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孙中山是我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领导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1919年,李大钊在《新青年》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随后,杨匏安在广东宣传马克思主义。据此可知,题干表格说明近代广东思想先驱走在时代前列,故D项正确;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只符合表格中的“孙中山”,不能全面体现表格内容,排除A项;杨匏安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无法说明马克思主义在广东得到广泛传播,排除B项;资产阶级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是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创建的,而非广东,排除C项。故选D项。14.1927年秋,毛泽东在文家市前委会议上主张放弃攻打长沙;随后主持三湾改编,确立党的支部建在连队上;之后决定工农革命军主力在井冈山周围打游击。这说明A.建党建军原则的正式确立 B.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确立C.国民革命取得决定性胜利 D.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拉开序幕【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27年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带领工农革命军主力走向井冈山,建立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故选D;1929年,古田会议召开,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排除A;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排除B;1927年四一二政变、七一五政变标志国民革命失败,C项错误。【点睛】15.晋察冀等抗日根据地政府采取发放农贷、支援牲畜、代制农具等措施,利用互助组、合作社等形式帮助群众发展生产,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由此可见,抗日根据地建设A.形式不仅多样并且重视实效 B.体现了国共合作共同抗日C.借鉴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为社会主义改造奠定基础【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抗日根据地政府采取了发放农贷、支援牲畜、代制农具等措施,利用互助组、合作社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帮助群众发展生产,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由此可见,抗日根据地建设形式不仅多样并且重视实效,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