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三一轮复习联考(二)新高考卷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我们讨论的起始点是“需要乃发明之母”这个格言所表达的普遍观点。就是说,发明的出现可能是由于社会有一种未得到满足的需要:人们普遍承认,某种技术是不能令人满意的,或是作用有限的。想要做发明家的人为金钱和名誉的前景所驱使,察觉到了这种需要,并努力去予以满足。某个发明家最后想出了一个比现有的不能令人满意的技术高明的解决办法。如果这个解决办法符合社会的价值观,与其他技术也能协调,社会就会予以采纳。相.当.多.的.发明都符合需要乃发明之母这个常识性的观点。1942年,当第二次世界大战仍在进行时,美国政府制定了曼哈顿计划,其显而易见的目的就是抢在纳粹之前发明出为制造原子弹所需要的技术。3年后,这个计划成功了,共花去20亿美元(相当于今天的200多亿美元)。其他的例子有,1794年伊莱·惠特尼发明了轧棉机,来代替把美国南部种植的棉花的棉绒剥离下来的繁重的手工劳动;还有1769年詹姆斯·瓦特发明了蒸汽机来解决从英国煤矿里抽水的问题。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例子,使我们误以为其.他.的.重大发明也是为了满足觉察到的需要。事实上,许.多.发明或大.多.数.发明都是一些被好奇心驱使的人或喜欢动手修修补补的人搞出来的,当初并不存在对他们所想到的产品的任何需要。一旦发明了一种装置,发明者就得为它找到应用的地方。只有在它被使用了相当一段时间以后,消费者才会感到他们“需要”它。还有一些装置本来是只为一个目的而发明出来的,最后却为其他一些意料之外的目的找到了它们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的大多数用途。寻求使用的这些发明包括现代大多数重大的技术突破,从飞机和汽车到内燃机和电灯泡再到留声机和晶体管,应有尽有。了解到这一点,也许会令人感到吃惊。因此,发明常常是需要之母,而不是相反。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托马斯·爱迪生的留声机的发明史。爱迪生于1877年创造出了他的第一架留声机时,发表了一篇文章,提出他的发明可以有10种用途。几年后,爱迪生对他的助手说,他的发明没有任何商业价值。又过了不到几年,他改变了主意,做起销售留声机的生意来——但作为办公室口述记录机使用。只是在过了大约20年之后,爱迪生才勉勉强强地承认他的留声机的主要用途是录放音乐。机动车是另一个在今天看来用途似乎显而易见的发明。当尼古劳斯·奥托于1866年造出了他的第一台4冲程气化器式发动机时,由于奥托的发动机力量小、笨重和高达7英尺,所以它并不比马匹更为可取。直到1885年,发动机的改进使戈特利布·戴姆勒得以在一辆自行车上安装了一台发动机从而制造了第一辆摩托车;他一直等到1896年才制造了第一辆卡车。1905年,机动车仍是有钱人的昂贵而不可靠的玩物。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军方认定它的确需要卡车。战后卡车制造商和军队进行了大量游说,使公众相信他们对机动车辆的需要,从而使卡车得以在工业化国家开始取代马车。甚至在美国的最大城市里,这种改变也花了50年时间。发明家们常常不得不在没有公众需求的情况下长期坚持他们的修修补补的工作,因为他们的早期样机性能太差,派不了用场。最早的照相机、打字机和电视机同奥托的7英尺高的内燃发动机一样使人不敢领教。这就使发明者难以预知他们发明的可怕的原型最终是否可以得到使用,从而是否应该投入更多的时间和费用来对它进行开发。美国每年要颁发大约7万份专利证书,但只有少数专利最后达到商业性生产阶段。有一项大发明最终得到使用,就会有不计其数的其他发明得不到使用。甚至有些发明当初本来是为了满足特定的需要而设计的,后来可能在满足意外需要方面证明是更有价值的。虽然詹姆斯·瓦特设计他的蒸汽机是为了从煤矿里抽水,但它很快就为棉纺厂提供动力,接着又(以大得多的利润)推动着机车和轮船前进。因此,被用作我们讨论的起始点的关于发明的常识性观点,把发明的通常作用和需要弄颠倒了。它也夸大了诸如瓦特和爱迪生之类稀有天才的重要性。所谓“发明的英雄理论”之所以得到专利法的鼓励,是因为申请一项专利必须证明所提交的发明具有新意。发明者出于财政的动机而贬低或忽视前人的成果。从专利法律师观点看,最佳的发明就是全无先例的发明。实际上,即使对那些最著名的而且显然具有决定意义的现代发明来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说,就是“某人发明某物”这种不加掩饰的说法背后有着被忽视了的先例的影子。例如,我们经常听到人们说,“詹姆斯·瓦特于1769年发明了蒸汽机”,据说他是由于看到蒸汽从水壶嘴冒出来而受到了启发。这个故事实在太妙了,但可惜的是,瓦特打算制造自己的蒸汽机的想法,实际上是在他修理托马斯·纽科曼的一台原型蒸汽机时产生的。这种蒸汽机纽科曼在57年前就已发明出来了,到瓦特修理时,英格兰已经制造出100多台。而纽科曼的蒸汽机又是在英国人托马斯·萨弗里于1698年获得专利权之后才有的,但在萨弗里获得专利权之前,法国人丹尼·帕庞已于1680年左右设计出这种蒸汽机(但没有制造),而帕庞的设计思想则来自他的前人荷兰科学家克里斯蒂安·惠更斯和其他人。所有这些并不是要否认瓦特大大改进了纽科曼的蒸汽机(把一个独立的蒸汽冷凝器同一个往复式汽缸合并在一起),就像纽科曼曾经大大改进了萨弗里的蒸汽机一样。(选自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有删改)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需要乃发明之母”观点强调了社会需求对于发明的推动关系,即先有需求,再有超越现有技术的发明。B.画横线的“需要”上的引号作用是表示强调,强调了消费者在使用发明者产品后才感觉到发明的实用性价值。C.“了解到这一点”的“这一点”指的是包括现代大多数有重大技术突破的发明如飞机、汽车和晶体管等都在寻求使用。D.虽然瓦特大大改进了纽科曼的蒸汽机,爱迪生发明了留声机和其他,但并不表明他们在发明上就是稀有天才。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不要怀着特定的目的去发明,因为发明只能是修修补补不断完善后才能运用的。B.世界上并不缺少发明专利,但能投入生产并获得推广、获得成功的发明并不很多。C.“某人发明某物”的说法不一定妥当,因为其忽视或贬低了前人在这个发明中所做的努力和基础。D.作者认为发明常常是需要之母,而人们却普遍把发明的通常作用和需要弄颠倒了。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A.弗莱明实验时,培养液受到污染而发霉,但他没有倒掉培养液,而是发现了青霉素,通过对青霉素的分离、培养,证实了青霉素的杀菌作用。B.蔡伦改良纸的生产以后,书写材料轻便、经济多了,但是抄写书籍还是非常费工的,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于是出现了摹印和拓印石碑的方法。C.1960年5月15日,梅曼宣布获得了波长为0.6943微米的激光,如今激光已经应用在工业,医学领域,人们的生活方面等,而且激光还是一种能量非常强大的武器。D.1608年,汉斯·利伯希偶然发现用两块镜片可以看清远处的景物,他制造了第一架望远镜,后来伽利略·伽利雷发明了40倍双镜望远镜投入科学应用。4.文中加点“相当多的”“其他的”“许多”“大多数”等词语都修饰“发明”,请简析其作用。(4分)5.请简要分析材料的论证思路。(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夏日书简(节选)艾青我们来到这里已一个星期了。我坐在院子里给你们写信。我是欢喜这山地的。①站在稍稍高一点的山坡向远方看:何等的旷野的壮观!无数的山互相牵连着又各自耸立着,褐色的,紫色的,暗黛色的,浅蓝色的山!温和的,险峻的,宽大的山!起伏不平的多变化的山!映在阳光里的数不清的山!岩石,茂林,夹谷,峰峦,山与山之间的窄小的平野,沿着山向上延展的梯田,村舍,零落在各处的村舍……构成了这旷野的粗壮而富丽的画幅。我就生活在这环境里。每天我起来很早,我起来时月亮还在我的房子里留下最后的光辉。因为白天太热,我常趁这时候写点东西。但我写的并不多,一到天大亮了就被一些谁都不容易逃避的日常琐事打断。上午看一点书。躺在床上看,这是最近才有的坏习惯。到午后一时左右照例是听见了敌机马达的震响声,等这声音将临近我们的上空了,我们就出去……于是一架、两架、三架,而一连几天了都是27架。于是眼见它们向北暗与重庆方面消失……不久,就紧缩着心听着远方的轰炸声……但我却在一种始终如一的信念里,一种只有出于最高的理智和最强的情感的信念里,非常宁静地过日子,我非常安宁地相信自己的工作。像一个天文学者信任他由于数字证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明某颗行星在某时间内一定要陨落的工作一样。于是,我在这种信念里,显得有些庸俗地自满了。当我戴着麦秆编的宽边的草帽,穿着草绿色的布质的褪色的军裤,和缝补了好多次的白衬衫,脚上是麻质的草鞋,手上拿了根爬山用的木杖,我常常发现自己有些可笑——这些不像那由于狂热而割伤了耳朵,又用狂热画了包扎了绷纱布的脸的自画像的,忘戴着草帽的凡·高么?那老是用极强烈的黄色去歌赞太阳的庄稼汉?而当我走过了一片玉蜀黍的林子又走进了一片玉蜀黍的林子,闻着被太强烈的阳光所蒸晒的干土的气息,我岂不像那可怜的朋斯或是那些欢喜向家畜致礼的可怜的田园诗人么?我将在这里住下去。一天,人们把我最初介绍给小朋友们。我曾说:“我将要向你们学习,我要向比我年轻的一代学习,因为中国假如不向年轻的一代学习是没有希望的。”这些孩子最大的不过十六七岁,但他们经历了多少患难了啊!他们从沦陷了的家乡跑出来,尝尽了饥饿与流亡之苦……于是他们都变得很坚强。知识与能力都超过了他们的年龄所能具有的程度。在我没有到这里来之前,我已经看过他们里面的一个孩子的诗作,那诗作,比我们每日所看到的报章杂志上的作品还要显得新鲜一点;同时,我还听说,他们里面有立志要做鲁迅和高尔基的。而我的那可怜的小诗集《北方》,他们竟每人都手抄了一本。而更可贵的是他们对于真理的拥护的热情。他们最富有热烈的探讨的兴趣。他们常常一群一群地散坐在树木或是岩石上,在谈论着他们所接触到的新的问题。我常常担忧:我的气质和我的习惯会不会妨害他们对于我的接近?但我必须努力使自己和他们生活得和洽,至少使我成为他们的可以坦白相处的朋友。每天黄昏时,我们散步。普式庚林我们将会多去走走,因为它离我们住的院子太近了——不,它是横列在我们住的院子前面的低地上。②改天,我还想找几个小朋友帮忙搬几块石块做凳子,这样,我们岂不是可以在林子里朗诵诗人的《奥涅金》和其他的诗作么?……但是,我们不久恐要举行夏令营了,或许我们会在一个小镇的街上出壁报,贴街头诗……即使要朗诵,恐怕也将在茶馆里举行呢……六月二十九日,北暗乡间(原载《现代文艺》第2期,1940年11月25日出版,有删改)文本二:重庆一瞥朱自清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重庆的大,我这两年才知道。从前只知重庆是一个岛,而岛似乎总大不到哪儿去的。两年前听得一个朋友谈起,才知道不然。他一向也没有把重庆放在心上。但抗战前二年走进夔门一看,重庆简直跟上海差不多;那时他确实吃了一惊。我去年七月到重庆时,这一惊倒是幸而免了。却是,住了一礼拜,跑的地方不算少,并且带了地图在手里,而离开的时候,重庆在我心上还是一座丈八金身,摸不着头脑。重庆到底好大,我现在还是说不出。从前许多人,连一些四川人在内,都说重庆热闹,俗气,我一向信为定论。然而不尽然。热闹,不错,这两年更其是的;俗气,可并不然。我在南岸一座山头上住了几天。朋友家有一个小廊子,和重庆市面对面儿。清早江上雾的,雾中隐约着重庆市的影子。重庆市南北够狭的,东西却够长的,展开来像一幅扇面上淡墨轻描的山水画。雾渐渐消了,轮廓渐渐显了,扇上面着了颜色
2023年10月百师联盟一轮语文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