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王阳明学做人,跟曾国藩学做事很多人认为,明代心学宗师王阳明和清代名臣曾国藩都位列其中。如果要从这两个伟大人物身上获得人生的最好启迪,王阳明心学处处围绕心、良知、知行展开,最值得我们关注的便是做人;曾国藩在事功上的成就尤其让人膜拜,最值得我们借鉴的便是做事。而如果将王阳明的做人之道归结为一点,便是“一心不动”;将曾国藩的功业之道归结为一点,便是“大巧不工”。1、做人王阳明,“一心不动”纵观王阳明的一生,剿灭山贼、平宁王叛乱、著书立说、拥趸无数,看似辉煌荣耀,但他也不是天生英才,人生之路更是饱经磨难。历经巨大困苦、屈辱、波折的王阳明,得以超凡入圣的真正秘密,就是大道至简的四个字:“一心不动”。25岁的王阳明在会试中再次名落孙山。有人在发榜现场未见到自己的名字而嚎啕大哭,王阳明却无动于衷。大家以为他是伤心过度,于是便来安慰他。王阳明却说:“你们以不登第为耻,我以不登第却为之懊恼为耻”。这便是“一心不动”的第一层境界:情绪不动。我们普通人常常容易被情绪左右,获得赞誉就得意忘形,受到批评就沮丧怨恨,在王阳明看来,都是修炼不够造成的“动心”。他还告诉了我们克制情绪的办法:“如今于凡忿懥等件,只是个物来顺应,不要着一分心思,便心体廓然大公,得其本体之正了。”对于愤怒等情绪,学会顺其自然,让其慢慢平复,心体自会廓然大公,而实现本体的中正了,人才不受情绪左右。用现在的话来解释就是,情绪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让情绪失去了控制。所以王阳明主张不要刻意压抑情绪,更要敢于面对情绪。克制并疏解情绪,不动于气,人自然安静平和。正德十四年,宁王朱宸濠在南昌起兵叛乱。当时,王阳明最担心的就是宁王攻下南京,于是便布下疑阵,伪造了宁王手下投降的密信。有人对王阳明的这些计谋不以为然,问他“这有用吗?”王阳明不答反问:“你只说朱宸濠疑不疑。”这人不假思索地回答:“肯定会疑。”王阳明道:“他一疑,事就成了。”果然,反间计和假情报吓得宁王不敢进攻南京。随后,宁王转头攻下九江、南康,渡长江攻安庆。下属建议王阳明驰援安庆,王阳明却果断决定直捣南昌叛军基地,又在鄱阳湖通过火攻,一举打败回救南昌的宁王。有学生向王阳明请教他的兵法要义,他回答说:“用兵何术,但学问纯笃,养得此心不动,乃术尔。”精心谋划叛变十余年的宁王,其最大的不幸在于,他的对手是王阳明。宁王之所以接二连三地出现战略失误,就是因为“妄念”不断。宁王的种种“妄念”,被清晰地映射给心如明镜的王阳明,让王阳明可以洞悉宁王的漏洞,进而“随机而动”,攻其要害。这就是“一心不动”的第二层境界:心念不动。许多人努力学习各种技巧谋略,目的不外乎于识人、用人、控人。但这样的做法,却忽略了最重要的自己。如果自己心中充满种种妄念,那么无论我们掌握多少谋略或技巧,在使用这些东西时都会事倍功半。因为心妄动,人就妄动,事自然也妄动。只有心念不动,方入从容之境。平叛宁王之后的王阳明,他的盖世之功非但未得任何认可与奖励,反而还遭到内官在君前的恶毒诋毁,在“暗结宸濠”、“目无君上”、“必反”等被罗织的六大罪名之下,随时有杀身灭门之祸。王阳明却对门人邹守益、薛侃等人说:“使天下尽说我行不掩言,吾亦只依良知行。”这句话一语道破了自己的心志和心学的真谛,也正是“一心不动”的第三层境界:指引不动。指引是什么?就是“依良知行”中的良知。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解释到:“良知乃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所以说我们每一个人皆有良知。很多人之所以在面临突发问题时不知如何处理,原因就是良知被私欲遮蔽,迷失了方向。真正的光明,源于对良知的坚持。时刻以良知作为人生的最高指引,不因为仼何外在的利害、毁誊、顺逆而改变自己的价值坚守,才能“一心不动”,才能内圣外王。2、做事曾国藩,“大巧不工”曾国藩是真算不上聪明,好友左宗棠说他“才短”“欠才略”“兵机每苦钝智”,梁启超则说他“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就连他都自我评价“余性鲁钝”“秉质愚柔”。但曾国藩还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曾国藩进入仕途十年连升十级,成为整个清朝以文人而封一等毅勇侯的第一人,并最终全身而退,这一切正是来自于他的“拙”。太平军因为擅长野战和大规模高速度调兵,清朝廷多次派军围剿不利。但太平军一遇到曾国藩,就一点办法也没有,因为曾国藩只喜欢“结硬寨,打呆仗”。湘军每攻打一个城市,并不急着跟太平军开战,就是每天修墙挖壕,如同巨蟒缠人,用一道一道壕沟和高墙围城慢慢困死敌人。就是靠这样单调的方法,缠的太平军毫无应对之策,得以平定叛乱。曾国藩的聪明,就是建立在这样的笨拙之上。因为他知道自己在才智和奇谋上不占优势,所以他要是想打胜仗,就不能投机取巧,就要稳扎稳打,以稳取胜。这像极了独孤求败的第三把武器“重剑无锋,大巧不工”之境界。一招过去,虽然没什么精妙的招式和速度,但是却有着挡无可挡的力量。他也正是因为知道自己天资禀赋不足,所以才懂得:若是想拉近自己跟别人的差距甚至超过别人,就只能比别人更加勤奋,别无他法。读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曾国藩用他自己的话说:“他人目下二三行,余或疾读不能终一行。他人顷刻立办者,余或沉吟数时不能了”。他没有技巧,没法抄近道,只能咬着牙竭力撑持走下去,所以才“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此所谓耐也。”可恰恰因为曾国藩天资不足而以勤奋坚忍补之,学习虽慢但底子打得牢且没有死角;悟性虽差但经世大道细细琢磨于是了然于胸;几十年来“未尝一日间断”的“日课12条”也在一点一点磨掉自己的不良习气。在对待人的问题上,不管是下属还是同僚,曾国藩以拙贯之:待人表里如一,开诚布公,以诚相待,不玩心眼,不弄权术。为什么不弄权术呢?因为他不擅长,也玩不过别人。咸丰八年,曾国藩在给弟弟的信里写到:“我自信亦笃实人,只为阅历世途、饱更事变,略参些机权作用,把自家学坏了。实则作用万不如人,徒惹人笑,教人怀憾,何益之有?”大意就是说,我本来就是一个没什么心机的老实人,只是在官场上耳濡目染也学了些权术,结果不仅把自己的心术学坏了,另外咱们这些笨人在用权术的时候,往往都让人看出来了,只让人笑话,有损无益。曾国藩提倡“纵人以巧诈来,我仍以浑含应之,以诚愚应之;久之,则人之意也消。”依靠权术,短期或许可以获益,但时间久了必定使人离心离德,让人不会真正信服。拙诚则刚好相反,短期内可能看不见效果,日久必定获益最多。当时还流传一种说法:“李鸿章精不能欺,彭玉麟威不敢欺,曾国藩诚不忍欺”。正是凭借这种雅量坦诚的待人方式,曾国藩手下人才济济,猛将如云,左宗棠、李鸿章、胡林翼对他都很服气。曾国藩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生活永远不会抛弃一个看似愚笨,却始终努力的人。人生从来没有捷径,只有脚踏实地,方能仰望星空。
跟王阳明学做人, 跟曾国藩学做事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