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10月六校联合调研试题高三地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3小题,每题2分,共计4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某摄影爱好者于10月1日、10日和20日的同一时间在同一海边向相同方向拍摄太阳,最后合成照片如图(下图)所示。完成下面小题。1.摄影爱好者拍摄的方向为()A.东偏北 B.东偏南 C.西偏北 D.西偏南2.第三次拍摄时太阳视运行的方向为图中的()A.箭头① B.箭头② C.箭头③ D.箭头④【答案】1.B2.A【解析】【1题详解】10月1日、10日、20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并向南移动,日出方位为东偏南方向,B正确,A、C、D错误。故选B。【2题详解】同一时间在同一海边向相同方向拍摄太阳,三次拍摄的太阳高度升高,表明当地在直射点以南,第三次拍摄时间为10月20日,太阳从东南方向升起,然后从东南方向向正东方向升移,再向东北升移,正午太阳位于正北方。拍摄的方向为东南,第一次(10月1日)拍摄时太阳接近正东,则左侧为北,右侧为南,箭头①指向正东、东北,箭头②指向东南、正南,而箭头③和④表示太阳下落,因此A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A。【点睛】太阳直射北半球时,除极昼极夜的地区,全球其他地方太阳都是东北升西北落。(极昼地区太阳正北升正北落,正午太阳总在正南)。太阳直射南半球时,除极昼极夜的地区,全球其他地方太阳都是东南升西南落。(极昼地区太阳正南升正南落,正午太阳总在正北)。太阳直射赤道时:晨线和经线重合,纬线和太阳光线平行,太阳在晨线正东方,在昏线的正西方,故太阳正东升,正西落。下图为某地经历了三次断层的地质平面图,其中不连续面指被风化和侵蚀的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没有经过山谷的断层或不连续面是()A.甲 B.乙 C.丙 D.戊4.图中断层甲、乙和不连续面丙、丁形成先后顺序正确的是()A.乙丙甲 B.甲乙丁 C.甲丙乙 D.丁乙甲【答案】3.A4.A【解析】【3题详解】注意图中虚线表示等高线,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由数值小的向数值大的一侧弯曲表示山谷,结合图示信息可知,乙丙戊均经过了山谷,而甲所经地区为山地的山脊,没有经过山谷,故选A。【4题详解】甲断层使得P1岩层错位,乙断层使得S3岩层错位,结合图中岩层年龄信息可知,乙断层发生较甲断层更早,BC错。乙断层在丁侵蚀面未继续延伸,表明先出现乙断层,后发生侵蚀形成丁侵蚀面,D错。丙侵蚀面在甲断层处未继续延伸,表明先出现丙侵蚀面,后发生断层,形成甲断层。所以先后顺序正确的是乙丙甲,故选A。【点睛】判断岩层新老关系的一般方法:(1)沉积岩岩层新老关系判断:①根据岩层层序判断(下层较老,上层较新);②根据生物化石判断(不同生物化石形成的年代不同)。(2)其他岩层新老关系判断:①根据侵入岩侵入的岩层来判断(侵入岩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②根据断层来判断(若断层使得岩层发生断裂,则断层的时间晚于其岩层的形成时间)。图为等高线示意图(比例尺1:760)反映我国某地区一种地貌的形成过程,虚线表示被遮挡部分。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现在该地貌的外部形态最接近于()A锥状 B.洼地状 C.蘑菇状 D.柱状6.图中箭头最可能代表的地质作用是()A.冰川侵蚀 B.流水侵蚀 C.海浪侵蚀 D.风力侵蚀7.该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特征说法正确的是()A.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B.降水丰富,河网密布C.岬湾相间,坡陡水深 D.气候干旱,荒漠广布【答案】5.C6.D7.D【解析】【5题详解】读图可知,10000年前,该地貌随着海拔的升高,等高线圆圈变小,说明其形态类似馒头状;现在该地貌在1002米等高线明显变小,1004米、1006米等高线也略有缩小,说明该地貌中部明显变细,类似于“蘑菇状”,C正确,A、B、D错误。故选C。【6题详解】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地貌为“风蚀蘑菇”,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风力侵蚀,D正确,A、B、C错误。故选D。【7题详解】雪山连绵,冰川广布的地区是冰川作用为主,A错误;降水丰富,河网密布的地区是流水作用为主,B错误;岬湾相间,坡陡水深的地区是海浪作用为主,C错误;气候干旱,荒漠广布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D正确。故选D。【点睛】外力作用与地貌景观:流水侵蚀——“V”型谷、瀑布、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喀斯特地貌、凹岸;流水堆积——冲积扇、冲积平原、三角洲、凸岸;风力侵蚀——风蚀沟谷、风蚀洼地、风蚀蘑菇、风蚀城堡、戈壁、裸岩荒漠;风力沉积——沙丘、沙垄、黄土高原;冰川侵蚀——冰斗、角峰、刃脊、“U”型谷、冰蚀洼地;冰川沉积——冰碛丘陵等;海浪侵蚀——海蚀崖、海蚀柱等;海浪沉积——沙嘴、离岸堤、沙滩等。研究者通过比较不同时期地表反射率的差异,获取我国某区域植被生长状况,从而了解数十年来该地植被生长季始期与末期的变化。图示意该区域的气候资料。据此完成下列小题。8.该区域的植被类型主要是()A.落叶阔叶林 B.针阔混交林 C.荒漠草原 D.高山草甸9.研究者发现该区域近十年来植被生长季的年际变化较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春季气温偏低,生长季始期将提前 B.夏季降水增多,生长季始期将推迟C.秋季气温偏低,生长季末期将提前 D.冬季降水增多,生长季末期将推迟10.该区域土壤突出特点是()A.酸性较强 B.碱性较强 C.富含有机质 D.淋溶层厚度大【答案】8.C9.C10.B【解析】【8题详解】读图可知,该区域夏季高温,冬季寒冷,全年降水较少,且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故该地区应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植被类型以荒漠草原为主,C正确,ABD错误;故选C。【9题详解】荒漠草原的生长季始期在春季,生长季末期在秋季,当春季气温偏低,生长季始期会推迟,A错误;生长季始期在春季,当夏季降水增多,不会影响生长季始期,B错误;当秋季温度偏低时,生长季末期会提前,C正确;生长季末期在秋季,冬季降水增多,不会影响生长季末期,D错误;故选C。【10题详解】由于该地区气候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地处我国西北地区,土壤碱性较强,B正确。该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土壤含水量小;植被稀疏,土壤有机质含量少;降水少,土壤淋溶层厚度小,ACD错误,故选B。【点睛】自然界植物的生长期是指各种植物中最早开始萌动生长至最晚停止生长的整个持续日数,这种现象和一定的气候条件相联系,又称气候生长期;作物生长期是指作物播种或返青生长至成熟或停止生长持续日数。作物生长期因作物种类,品种而异,不同光热、水等条件及其组合,不良气象条件以及不同农业技术措施等,也会引起生长期的变动。如短日照作物水稻的同一粳稻品种,在同一地点作单季稻栽培比作双季稻栽培生长期长。同一冬小麦品种在越冬期长短不同的地点栽培,其生长期也有较大差异。北海道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8°C,年降水量800~1200mm。与日本大部分区域不同,北海道在夏季几乎未出现梅雨天气。图示意北海道年等降水量线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1.北海道年等降水量线未与海岸线平行,主要取决于()A.地形 B.海陆轮廓 C.洋流 D.风向12.北海道几乎未出现梅雨天气,主要是因为()A.寒流减湿作用 B.大气对流运动弱 C.纬度较高 D.寒潮活动频繁13.北海道东部海域为航行高风险区的最主要原因是()A.多地震,海啸频繁 B.多海雾,能见度差C.火山活动频繁 D.海面冰山漂浮【答案】11.A12.C13.B【解析】【11题详解】读图可知,北海道日本海沿岸受冬季风影响降水多,太平洋沿岸受夏季风影响降水较多,鄂霍次克海沿岸地处冬夏季风背风坡,降水少,降水量线的分布受地形影响,故等降水量线未与海岸线平行,A正确,BCD错误。故选A。【12题详解】梅雨天气是春夏之交,来自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暖空气与北方的冷空气相遇,形成的一种连续降水的连阴雨天气的过程,主要影响26°~34°N之间的亚洲东部地区。北海道由于纬度较高,冷暖气团势力相差较大,故几乎不出现梅雨天气,C正确,北海道受暖流影响,A错误;大气对流运动弱,寒潮活动频繁与梅雨无关,BD错误。故选C。【13题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北海道东部海域位于千岛寒流和日本暖流的交汇处,多大雾天气,能见度低,B正确;板块交界处,火山活动频繁,地震多,海啸频繁,对航行有危害,但地震、海啸、火山活动具有突发性的特点,不是影响日常航行的主要原因,A、C错误;该区域纬度相对较低,漂浮的冰山较少,海面冰山漂浮对该区域的影响不是主要原因,D错误;故选B。【点睛】北海道道东侧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交汇,形成了著名的北海道渔场。乌克兰东北部,日本西部及一些低纬度热带地区等木屋分布广泛。挪威群山环抱的原野深处分布着一座座古代木屋,全屋由原木搭建而成,底部架空,内部设有桑拿房。桑拿房中央是周边铺满鹅卵石的地坑,蒸桑拿时,用木炭生暗火,铺上鹅卵石,把水泼到石头上,产生水蒸气,让洗浴的人身心得到温暖和放松。图为挪威木屋形态和桑拿室的地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4.木屋底部架空是为了()A.防潮 B.增强稳定性 C.扩展用地 D.防范野兽15.与明火相比,暗火并覆盖鹅卵石的作用是()A.室内增温快 B.保温时间长 C.易于调控温度 D.预防火灾【答案】14.A15.C【解析】【14题详解】挪威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气候潮湿,木屋底部架空是为了防潮,A正确。架空不能增强稳定性,扩展用地、防范野兽不是主要目的,BCD错误。故选A。【15题详解】由材料可知,桑拿房屋子中央是周边铺满鹅卵石的地坑,蒸桑拿时,用木炭生暗火,铺上鹅卵石,把水泼到石头上。暗火升温慢,覆盖鹅卵石后,石头增温,缓慢释放热量,减小室内温度的变化性,易于调控温度,C正确。暗火并覆盖鹅卵石,室内增温较慢;桑拿房暗火并覆盖鹅卵石主要目的不是保温时间长,也不是为了预防火灾,ABD错误。故选C。【点睛】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口流动是改变人口格局的基本动力,流动人口的吸引中心是城市。流动人口已成为我国城市人口改变的主要要素。流动人口区域不均衡性进一步加强,聚散态势日益明显,流动强度与城市等级存在正相关,一、二线城市依然是流动人口的极化中心。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6.据图,2011--2017年流动人口流动特征的描述,可能正确的是()A.流动范围与距离衰减呈正相关,而与城市等级无明显关系B.省际流动人口主要集中于中西部经济不太发达的城市C.省内跨市流动人口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的城市D.市内跨县的流动人口主要分布在中小城市,吸引范围有限17.读图,推测①②③线对应的流动人口正确的是()A.①—省内跨市②-省际③—市内跨县B.①—市内跨县②—省内跨市③—省际C.①—省际②—省内跨市③—市内跨县D.①—省际②—市内跨县③—省内跨市【答案】16.D17.C【解析】【16题详解】读图可知,人口流动范围受到城市阶序(城市等级)的影响较为明显,A错误;据图可知,省际流动人口所占比例最大的是一线城市,而一线城市北京、天津、上海等城市主要集中于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B错;读图可知,省内跨市流动人口所占比例最大的是二线城市,而非东部经济发达区的一线城市,C错;市内跨县的流动人口所占比例大的是三线城市,其次是四线城市,这些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不仅流入量小,而且吸引范围有限,D对。故选D。【17题详解】根据材料“流动强度与城市等级存在正相关,一、二线城市依然是流动人口的极化中心”可知,城市等级越高,越趋向于省际流动,距离衰减越不明显,等级越低,越趋向于市内流动,邻近效应越明显,据图可知,一线城市等级高,流动范围比例高的是①代表省际流动人口,三、四线城市等级越低,流动范围比例高的是③代表市内跨县的流动人口,二线城市等级仅次于一线城市,流动范围比例也仅次于①,因此,②代表省内跨市流动人口。故选C。【点睛】不同规模和等级的城市的服务范围和服务质量存在明显差异,等级和规模较大的城市不仅服务范围更大且提供服务的质量也较高,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口迁入。人口迁移的基本规律是由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迁往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且就近迁移
精品解析: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三10月联合调研地理试题(解析版)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