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兰州市2021年中考语文试题(A)(解析版)

2023-11-01 · U1 上传 · 19页 · 181 K

2021年兰州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A)注意事项:1.全卷共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2.考生必须将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等个人信息填(涂)写在答题卡上。3.考生务必将答案直接填(涂)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一、基础·运用(24分)学校准备组织以“读书为件”为主题的图书展览活动。请你参与并按要求完成任务。1.下面是展览活动的前言。阅读文段,完成小题。书籍是我们视接入载、心通四海的桥(liáng),是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首先要拿到的通行证。历史念久,文明积累念多,人和书的关系就愈紧密相连。每一本好书,都是黑暗中的一道亮光。这一道道亮光将给我们这一叶叶扁舟暗空下的引航,直至寻找到风平浪静且又万家灯火的港湾。我们应有这样的古风:沐浴双手,然后捧卷。在一番庄严肃(mù)的感觉之中,你必将得到书的神谕。(1)根据拼音,在文段横线中填入相应的汉字。桥(liáng)__________肃(mù)_________(2)“神谕”中“谕”的意思是()A.告诉B.知道C.表明D.比喻【答案】①.(1)梁②.穆③.(2)A【解析】【详解】(1)桥梁:一般指架设在江河湖海上,使车辆行人等能顺利通行的构筑物。注意“梁”不能写成“粱”。 肃穆:严肃而恭敬。也指环境、气氛使人有凛然之感。(2)神谕:神的指示。与A符合,故选A。 2.下面文段是展览中某两个板块的引言。根据语境,完成小题。【人物传记板块】如果想把一些伟大的有用的思想教给人们的话,①读人物传记是一种更易于将思想创立者的生活与人格联系在一起的方式。[甲]“同那些已经过世的伟人交朋友”,这听起来很荒唐,但是如果你一生中总是与那些有远见卓识的人物交友的话,那么你将生活得更好,更有教养。人都需要不断__________生活的动力,__________是在年轻的时候,要有偶像和模,有高远目标的激励。在这里,我们阅读人物故事,寻找心中的榜样,与勇敢的心灵为伴。【走向科学板块】我们对世界进行的许多研究虽然都是真实的,却也是不全面的。[乙]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应该停下来“流连”一下,回味一下,总结一下,看看是否漏过了什么重要的方向。科普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我们“流连”一下,回头来看看:一个异想天开的念头,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一个看似幼稚的想法,也许都会开启科学上的一段新旅程。一部好的科普作品对社会的意义在于使科学家个人的内心体验成为社会思考,②人们会从各个不同的角度产生丰富的联想,理解它的价值,使社会产生新的知识、能力,甚至开创新的视野。在这里,我们阅读科普作品,探索奇妙的科学世界,一起__________科学之光。(1)依次填入上文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A.增长一定追求B.添加一定追求C.增长特别追逐D.添加特别追逐(2)下列对文段中加点词和画线处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高远目标”“内心体验”的结构类型相同。B.画线句①的主干是“读人物传记是方式”。C.[甲][乙]两句中引号的用法相同,表示特殊含义。D.面线句②有话病,应将“理解它的价值”调至“产生丰富的联想”前。(3)请结合你的生活经历,谈谈对画波浪线句子的理解。一个异想天开的念头,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一个看似幼稚的想法,也许都会开启科学上的一段新旅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1)D②.(2)C③.(3)示例①:看到天空的飞鸟就想自己也自由飞翔,于是去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探索鸟类飞翔的奥秘,开启了对生物仿生学的科学探索之旅。示例②:小时候看到蚂蚁搬家,于是请教生物老师了解其中的奥秘,由此开启了对昆虫世界的探索之旅。示例③:看到水杯里的筷子是弯曲的,学习了物理知识后知道了这是由光的折射造成的,开启了对光学的探索之旅。【解析】【分析】【详解】(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增长:意思是增加、长进。添加:意思是添入、增加。结合语境中“生活的动力”可知,填“添加”更恰当;一定:有一经确定,固定不变,规定的,确定的,适当的意思。特别:是十分、非常、尤其的意思,形容人或事物达到了某个程度。结合语境可知,填“特别”更为恰当;追求:意指尽力寻找、探索,也特指向异性求爱。追逐:意思是指迅速积极地追寻逃跑的东西,竞争、角逐,从后追赶。结合语境可知,填“追逐”更为恰当;故选D。(2)C.结合语境可知,[甲]句中引号的作用是在行文中引用他人的话,即成语、格言、诗词等;[乙]句中引号的作用是表示特殊含义,即指引号中的词语“流连”一词在其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产生了新的意思,也就是对“科学发现”的回顾、总结,因此选项中“两句中引号的用法相同”表述错误;故选C。(3)本题考查对文本语句的理解分析和对比拓展的能力。结合划线句中“异想天开的念头”“司空见惯的现象”“看似幼稚的想法”都会开启科学上的一段新旅程,即可作答。解题时,需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联系生活经历谈谈对“科学发现”的理解。示例:小时候看到太阳东升西落,于是请教爸爸了解其中的奥秘,由此开启了对天体宇宙的探索之旅。3.下面文段是为展览拟写的结语。根据语境,完成小题。人类社会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我们常将它比作历史长河,而每个人都是途中搭行一段的乘客。每当我们上船之时,前人就将他们的一切发现和创造,()传承人类文明。①有了这根接力魔棒,②人类几十万年的历史,某一学科积几千年而成的成果,我们便可以在短时间内将其掌握,而腾出足够的时间去进行新的创造。因此,在所有关于书的格言中,我最喜欢的是赫尔岑的这句话:书是行将就木的老人对刚刚开始生活的年轻人的忠告……种族、人群、国家消失了,但书却留存下去。(1)下列填入文段括号中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浓缩在书本中,同时也当作交班的嘱托,作为欢迎我们的礼物B.浓缩在书本中,作为欢迎我们礼物,同时也当作交班的嘱托C.作为礼物欢迎我们,浓缩在书本中,当作交班的嘱托D.作为礼物欢迎我们,当作交班的嘱托,浓缩在书本中(2)依次填入文段①②处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①虽然②但是B.①如果②那么C.①由于②所以D.①不仅②而且(3)仿照文末画波浪线的句子,另写一句话。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1)B②.(2)C③.(3)示例1:书是乘风破浪的巨轮对即将试水的小船的引航。示例2:书是历尽风雨的苍鹰对即将独自飞翔的小鹰的嘱托。示例3:书是慈祥和蔼的母亲对即将远行的游子的寄语。【解析】【详解】(1)本题考查衔接。根据上半句“将他们的一切发现和创造”,衔接下半句中自然应该有“变为”“作为”等意义的词语,然后衔接“欢迎我们”与“交班”,先欢迎,再交班,故选B。(2)本题考查关联词的使用。“有了这根接力魔棒”与“我们便可以在短时间内将其掌握”构成因果关系,故选C。(3)本题考查仿句。注意句式是:书是……的比喻句。示例:书是先辈撒下的引燃后代青春的火种。 4.默写。读诗,就是读人生岁月。“河流大野犹嫌束,①______”(谭嗣同《潼关》)读出了少年人的意气奋发;“与君离别意,②______”(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读出了青年人的情真意切:“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③_______”(苏轼《定风波》)读出了中年人的乐观旷达。读诗,也是读人生际遇。“巴山楚水凄凉地,④______”(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读出了人生的坎坷;“四面歌残终破楚,⑤______”(秋瑾《满江红》读出人生的困境:“⑥______,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读出了人生的彷徨:“⑦_______,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读出了人生的担当。【答案】①.①山入潼关不解平②.②同是宦游人③.③一蓑烟雨任平生④.④二十三年弃置身⑤.⑤八年风味徒思浙⑥.⑥云横秦岭家何在⑦.⑦安得广厦千万间【解析】【详解】作答此题时,要求句子符合题意,书写正确,不添字,不漏字,字的笔画写准确。注意“置、徒、厦”易写成别字,“宦、蓑、岭”笔画易写错。二、古诗文阅读(16分)(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暮春即事周敦颐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5.请你想象“双双瓦雀行书案”描绘的画面,并将它描写出来。6.诗人为什么“不知春去几多时”?请简要回答。【答案】5.示例:屋檐上的一双双鸟雀,不知什么时候竟然飞落下来,在书案上旁若无人地行走。6.暮春时节,诗人见鸟雀慢行,杨花飘落却毫不在意,沉浸在书的世界中,专注地读书,所以“不知春去几多时”。【解析】【分析】【5题详解】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的能力。回答本题,需要整体理解诗歌内容,抓住诗句中的景物“瓦雀、书案”的特点,用优美的语言描述。示例:宁静的书房,似是无人。不知何时,几只麻雀悄悄飞落,悠闲自在地漫步在书案上。【6题详解】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本诗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塑造了一个闲适自在、专心读书的诗人形象。前两句是动静,以“行、入”衬托书房的安静,由“闲坐小窗读周易”可知,室内有人,但诗人的全部心思都在《周易》上,沉浸在书中的世界,世间万物都进不去他的意识,不晓得过去了多少时间。【点睛】译文双双鸟雀飞落,在书案上移动,点点杨花飘入屋内,落到砚池中。我静心坐在小窗前毫不理会,依然潜心地读着《周易》,不晓得春天过去了多少时间。(二)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面小题。【甲】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乙】师川外甥奉议①:别来无一日不奉思。春风暄暖,想侍奉之余,必能屏弃人事,尽心于学。前承示谕:“自当用十年之功,养心探道。”每咏叹此语,诚能如是,足以追配古人。然学有要道,读书须一言一句,自求己事,方见古人用心处,如此则不虚用功;又欲进道,须谢去外慕,乃得全功。读书先净室焚香,令心意不驰走,则言下理会。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功必倍之。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节选自黄庭坚《与徐甥师川书》)【注】①奉议:官名。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父母岁有裘葛之遗遗:_____________(2)非天质之卑卑:_____________(3)每咏叹此语,诚能如是诚:_____________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功必倍之B.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功必倍之C.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功必倍之D.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功必倍之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1)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2)读书先净室焚香,令心意不驰走。10.【甲】【乙】两段选文,两位长辈就“怎样才能学有所成”的问题,分别给出了建议。结合选文内容,将下面表格补充完整。选文关键信息学习建议前提条件【甲】业精德成①_________热衷于学习【乙】养心探道第一条建议:②_____第二条建议:③_____全身心投入学习【答案】7.①.(1)给予,赠送②.(2)低下③.(3)确实,的确8.D9.(1)不必像我那样亲手抄写,向别人借来才能看到。(2)读书时先要将房间打扫干净,点上香,使精神(注意力)不分散。10.①.①专心致志地学习②.②要主动独立思考,解决疑难问题。③.③要排除外界的各种诱惑,静心学习。【解析】【分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1)句意: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遗:给予,赠送。(2)句意: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卑:低下。(3)句意:我每每对此赞叹不已,真要能这样。诚:确实,的确。【8题详解】本题考查断句。根据句意“你正值青春年少,志气刚强,若能经常如此,只要花费古人一半的工夫,就可以收到成倍的效果”可知应该断句为: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功必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